小学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策略
毕玉娟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 063300
【摘要】中华革命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出一代代中华人民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推动中华梦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语文课程改革总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在“课程内容”的“主体与载体形式”部分,将“革命文化”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革命传统 文本 教学策略
【正文】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反应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例如,彰显爱国情怀的《升国旗》、《祖国多么伟大》、《开国大典》;歌颂人物事迹的《朱德的扁担》、《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弘扬革命精神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千年圆梦在今朝》。这些作品记录着许许多多的中华好儿女前赴后继地走在救国之路上,为国家之大义,为民族之复兴,不计小我,勇于奉献,敢于牺牲自我。小学语文教材对革命传统的教育重点在于对这些英雄事迹、爱国精神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对党的情怀,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
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通过阅读、朗诵等形式使学生感受作者想传达的感情,作者所描绘的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在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的学习中,不仅能学习到课堂知识,还能陶冶情操,传承革命文化,树立远大抱负,激发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73周年以来,那些革命英雄的艰苦奋斗已然随着时间的滚滚长河离我们远去,因此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的任务越发艰巨,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那段始终在历史长河闪耀光芒时代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革命传统传播的交接人,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的意义,还要积极地对革命传统文本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2.1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先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式。有些课文语句形式简短,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付之于情绪又慷慨激昂,这类课文适合以有声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些课文讲述的是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阅读起来有画面感,容易身临其境,可以选择让学生来演一演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通过学生的情景再现,使文章生动起来,也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也更容易学生融入课堂。而有些课文则有利于启发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可以适时让学生发表看法,小组讨论,进行发言。
比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的教学时,就可以选择有声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分好组进行朗读内容的布置,让学生充分熟悉课堂内容,课堂开头就让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导入人。通过朗诵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梁启超的那份热烈的爱国之心,那份急切的救国之心,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热血之情,通过大声朗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比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时,就可以选择情景演绎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话本的编排,以话剧的形式将课本内容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渲染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2多使用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阶段的革命传统教学更加侧重于道德启蒙,因此课本内容的选择更加倾向革命英雄事迹故事、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教师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并将这些人物标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使用教学辅助工具,不仅让学生更加充分、直观、全面的了解革命时代,了解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还要使的学生将革命英雄人物树立为自己的榜样,主动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宝贵的品质,让学生赋予课堂新的意义。
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投影,给学生分享关于雷锋的影视资料,或者相关的动画小视频,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认识雷锋。通过借助电子科技的工具进行相关教学的课堂辅助,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既让课堂显得丰富生动起来,也使的课本的内容更加丰满了。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进行毛主席等伟大领袖对雷锋行为评价的展示分享,借此向学生总结雷锋值得学习的优良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雷锋精神都是值得学习和赞美的。借助教学工具的使用,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展示出教学的内容,相关人物,知识面也更加广泛,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在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以达到教学目的,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多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借用现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达到一个更好更加完善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