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主张 ——打造“自学、共议、引导”的数学课堂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合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围绕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分层布置探究任务、积极开展交流讨论等进行阐述,希望对高中数学合作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DOI
作者杨金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出版日期2023-10-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我的教学主张 ——打造“自学、共议、引导”的数学课堂

杨金诺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合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围绕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分层布置探究任务、积极开展交流讨论等进行阐述,希望对高中数学合作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化教学;划分小组;精准施教;互学互鉴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较深,秉承的教学理念滞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多为照本宣科、填鸭灌输、题海战术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只能够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进行数学知识探析,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将合作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摆在突出位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感、参与感以及获得感。20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索,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究合作化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由学会到讲会,让学科素养落地,让学生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奠定组织架构基础

合作化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有赖于学习小组的科学划分,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将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整合起来,统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探究能力,让二者形成合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客观数学水平、主观个人意愿等要素有清晰的了解,以此为参考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为合作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组织架构基础。

例如,在学习“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时,我首先对学生的客观数学水平、主观个人意愿、兴趣爱好趋向等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将学生划分为了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在小组内部形成了“梯次搭配,氛围和谐”的基本态势。之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例进行思考,包括“某路段限速40km/h;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认识到这些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抽象出了不等式,可以以此来指导不等式的应用。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融入了协作探究,对不等式的七条基本性质进行了强化记忆,产生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为后续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分层布置探究任务,落实精准施教理念

长期以来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形成了差异化、梯度化的数学水平,教师若仍旧按照“一视同仁”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则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久而久之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了学生的学习自信。而合作化教学模式中探究任务的分层布置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深入的方式,以层次化的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得到任务、思考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认知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时,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客观数学水平,为学生布置了三个层次的探究任务,分别为“概念理解型”“实践应用型”“思维发散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相应的任务,经过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之后认识到了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对研究函数时常用到的区间概念进行了强化记忆,涉及到了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端点等。当学生完成了各种任务之后,我融入了课堂有效提问,与学生围绕着不同类型的函数知识进行了互动式提问,学生则依托探析成果进行了回答,使得每个学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参与感,由此将分层教学、精准施教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积极开展交流讨论,互学互鉴深化理解

交流讨论的积极开展是高中数学合作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最为明显的就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一扫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单一无趣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另外,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分享交流彼此的经验教训,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身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组织交流讨论、互学互鉴活动,引导学生“先会带动后会”,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讨论中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我首先给予了学生一段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这段时间依靠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沿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对“n次方根于分数指数幂”的相关数学概念进行了初步探析,在此基础上学生了解到“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看成幂的形式)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之后学生按照了解、掌握、应用的步骤,参与到了实践训练当中,知识理解程度得到了显著深化。最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与经验教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新时期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回顾反思夯实基础

搭建多元评价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检验学习成果、汲取经验智慧的平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发掘不同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关联思维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当着手搭建以学生自评为依托、小组互评为辅助、教师总评为兜底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知识了解、掌握、深化、应用的过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实时监督、动态巡视的作用,密切关注生在多元评价过程中存疑的问题,深度研究学生的存疑原因,并集中主要时间进行强化讲解,使学生在攻克重点、回顾反思的作用下,重新找回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巩固自身学习成果、夯实数学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适用于在图像辅助之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图文结合的优势,采用图片展示与文字阐述相统筹的方法,为学生直观呈现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由此学生了解到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波浪起伏”的光滑曲线,其中正弦函数图像向左平移π/2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余弦函数的图像,由此在图像上表示为虽然形状相同,但是二者图像在X轴上的点所对应的Y轴位置不同,与此同时,学生还利用“五点法”进行了图像绘制,根据相应的五个关键点,画出了相应的函数图像。之后学生对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性质中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到“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在学生对图像、性质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自评、互评的步骤进行观点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函数性质中的奇偶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则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论进行了汇总,集中时间将不同性质关联起来进行了整体化讲解,且重点分析了奇偶性,并向学生传授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幻灯片进行了辅助展示,将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了起来,也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自评、互评、总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且也顺利的参与到了知识了解、掌握、深化、巩固的过程中,印证了合作化教学模式下融入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优越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合作化教学模式,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振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保持属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统筹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协作性,为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永玉.探究式合作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校园,2022(03)

[2]柳永良.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0)

[3]钱华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高考,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