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路
张镤文
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小学 467000
摘要: 面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如何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路。分析不同类型作业的影响规律,科学设置作业量;分类施教有步骤搭建作业难度“阶梯”;加大实践性作业占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优化迭代。这些创新举措旨在实现作业的精简和效果优化,既巩固知识又激发兴趣,避免过重负担以促进学生成长。家校也需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语文作业改革。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业负担;减负
引言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常面临大量作业负担,学习压力过重的问题突出。语文作为核心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与设置尤其重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具体推进小学语文作业的改革创新,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成为老师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减负、因材施教、理实结合等角度,探讨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思路。这既是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分析总结,能对如何做好新时代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规律,精简作业数量
面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的现状,基于“双减”政策落实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亟待转变思路,进行大幅度创新设计。首先,老师们要充分剖析学生作业规律,分析不同类型作业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科学研究检验不同难度、不同类型作业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心理负担的影响,比如检验20分钟完成的选择题集中练习对巩固某一知识点的效果,以及60分钟完成的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效果,比较学生完成作业的感受反馈。在明确不同作业类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规律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作业类型与分量。教师们要对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当前学习负担状况,科学合理确定作业总量。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一课一练”的设计思路,每堂语文课后,只布置一个简单训练的作业,内容和体裁多样,确保单次作业量比较精简。同时严格控制单次作业完成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这种轻松短小的日常作业,既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也不会带来过重压力。当然教师还需要适当安排1-2次综合语文运用能力的作业,如写作训练、课外读物读后感等,这类作业完成时间可以适度延长至1小时左右,但也要注意不宜过多。对于课文积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每周安排1-2次累计作业控制在60分钟内。在具体作业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数字化作业带来的便利,比如语音作业、在线互评互动等,丰富作业形式的同时控制作业时间实现作业的精简设计。
二、因材施教,搭建作业阶梯
基于“双减”政策要求老师们还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有步骤地搭建作业难度的“阶梯”,实现分层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冀,可以通过开学入学测试、日常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将学生分为基础稳固群体、基础尚可群体和基础较弱群体三类。然后在语文作业设计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步骤地增加作业难度和内容要求。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们可以在作业设计上采取分化策略,给予他们适当的拓展性作业,以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增加他们对典籍名著和名篇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让学生通读某部古典名著中的几章优秀篇章,感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或针对语文课本中的优秀文章,要求学生深入解读,指出语言精炼、构思严谨等优秀之处,进而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老师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读后感、故事创作等撰写活动,在写作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写作能力。而对一般基础的学生,重点加强知识的串联回顾和重点巩固训练,防止出现遗忘和模糊。可以组合出题,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效果,也可以设计一定题量的单项训练,让知识点反复出现,加深记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老师们们要给予基础性的加强作业,比如增加识字、朗读、听写等基本技能训练,确保他们牢固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巩固语文基础。适当控制作业难度,多设计容易完成的练习,让基础差的学生成就感和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在作业量上也应该因材施教,基础好的适当增多,基础差的则要控制作业量,避免过重负担影响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分层分类、循序渐进的作业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理实结合,引进实践作业
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加强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设计,老师们还应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加大实践作业比重,与理论知识结合避免纸上谈兵。语文作业可以设计一定的实地考察任务,组织学生结合语文知识走出课堂,对周围人文环境进行采风采集。如让学生采访学校附近某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文物保护情况,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感受古代文化,提高文化认同丰富语文学习内涵。文作业可以引入一定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搭建古诗展板,让学生联想古诗意境设计配图制作;或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制作节日祝福语的中秋节字帖等实践操作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主题班会海报,通过语文知识广泛运用展现内容。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理解语文知识内涵提高学习兴趣,实践作业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比如老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创建语文作业微社群,要求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素材以词语描述、配图讲解等方式展示特色,组织其他同学评价投票完善作品内容,实现作品的多轮优化升华。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交流,既考查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也展现多样性,可持续激发学习动力。理实结合的实践性语文作业,可以避免学生停留在抽象知识层面,将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 面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基于“双减”政策要求,老师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调整教育理念,进行语文作业设计的大刀阔斧改革创新。要深入分析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作业的影响规律,科学设置作业种类和分量;要因材施教,有步骤地搭建作业难度的“阶梯”,实现分层指导;要理实结合加大实践性作业比重避免脱离实际。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语文作业改革创新,既要注意运用数字化平台带来的便利,也要关注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影响,真正做到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避免负担过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