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胡艳红
眉山市东坡区实验初中
摘要: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是整个学习生涯重要的学习阶段。在新时代教育的理念下,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各学科的好成绩,还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对于初中生来说,思辨能力的增强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初中历史老师重要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果就现存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法
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教学观念,一味运用教师在课堂上阅读历史文本,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还会在下节课的开始抽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背诵情况,要求一字不差。如此下去,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枯燥产生厌烦心理,教师的学习方法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学生几乎没有思辨的机会,哪怕老师提醒学生思辨,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思辨的真正意义。
学习兴趣的提升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直接关系,有了兴趣才能让学习得到良好的改善。现如今的教学中,教师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历史,对历史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历史背后的真正含义,学生得不到深入的思考。从学生角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加上现代化的各种网络视频,电视剧等居多,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更直观清晰的了解历史,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就是历史知识不完整,学生东拼西凑,不能统一理解整个历史的来龙去脉,而且,这些视频往往只在较短的时间内阐述完整个历史事件夺人眼球的部分,并直接给出一些事件背后的结论,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失去锻炼思辨能力的条件。加之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的繁衍。很多原因的综合导致学生不愿意研究历史背后的意义,以及时间发展的逻辑,从而产生历史思维上的懒惰,失去自主思考历史知识的机会。
二、初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
1.巧设问题引导
很多初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老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思考,从而失去有效思辨的时机,这种学习过程长期下去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所以教师应从现状出发,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时,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浏览教材内容,随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蒙古族是怎样兴起的?元朝是怎样一步步建立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又起到了哪些作用?通过教师提问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的思考,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收获,教师可以将学生组成 小组,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尝试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路和方向,纠正自己和同学在思考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这样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更加全面和清晰,思辨能力提升更为明显。
2.保持思辨兴趣
上文提到,现代初中生普遍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教师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是难以长时间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很可能会在思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从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的思辨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明朝的统治”时,其主要难点教学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靠给人放羊生活,17岁时,亲人在饥荒和瘟疫中死去,只剩他一个人靠出家生活了下来。元朝末年起义后,他被迫参与到了起义军,由于他比较聪明,足智多谋,很快成了队伍的首领,建立了明朝,那学生们知道明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君权他做了哪些措施和改变吗?”这样让学生以听故事开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学术上的争端及其与政争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让初中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也能引导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展开思辨。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应用的先进技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让初中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更丰富的历史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并不足以说明当时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广泛搜集当时留下的各种影像记录,还要从网上搜寻相关的电视剧内容等等,让学生作为对比,与书中知识相结合,从而明白当时的战争情况,了解事件的真实原因以及来龙去脉。
结语:
总体而言,思辨能力的提升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应多更新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辨水平,使学生在兴趣中思考,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晴峰.初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