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曾余涛
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审题是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之前,对问题进行的解读。也就是说,要想正确解答数学问题,就要先理清题目中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要去远行,如果没有弄清楚路线就出发,就很难到达目的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会审题是学生有效解答数学问题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审题能力 小学数学 策略
引言:对于小学生,他们在数学审题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不过,数学题型以生活性、图示性习题为主,要突破学生知识储备局限,就要从多读、多思、多练中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成功解题。
在小学数学练习中,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之后,不去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是看到数字就开始解答,结果,因为没有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而解题错误有的学生虽然审题了,但只是简单地把题目读一遍就开始解答,虽然从表面上理解了题目,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深入审题,所以最后的解答还是错误的。所以,探索有效的审题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题解决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题目背后的信息,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 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关键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每一个信息的准确含义,以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关键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适当的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小学题型中,大多数的题型是考查孩子对问题的耐心、细心程度,但很多孩子喜欢看一遍问题,凭第一感觉解题,错的机率就很高。某些数学题目,有时一些表面的现象会掩盖本身的事实,给学生的解题带来影响。培养认真的审题习惯,提升审题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总结,才能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使学生学会具休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促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升教育质量。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落实到我们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用心灌溉,静待花开,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学生的审题能力定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