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议题。环境监测作为评估环境状况、制定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石,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管理的成效与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缺失和偏差、质量标准的不统一、硬件设备的老化和损坏以及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监测质量的提升。本文致力于全面剖析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
DOI
作者尹延超
出处《工程建设标准化》2024年7月13期
出版日期2024-07-3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

尹延超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山东济南,250104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议题。环境监测作为评估环境状况、制定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石,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管理的成效与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缺失和偏差、质量标准的不统一、硬件设备的老化和损坏以及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监测质量的提升。本文致力于全面剖析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旨在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为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一、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质量问题

1.数据缺失与偏差问题显著

在当前环境监测实践中,数据缺失与偏差问题尤为突出。这主要源于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不足,监测点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偏远或复杂地形区域,监测盲区普遍存在。此外,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监测过程的干扰,也是导致数据偏差的重要因素。这种数据不完整和偏差现象,直接削弱了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影响了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精准度。

2.质量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挑战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广泛,涉及空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多个维度,各领域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评价标准各异。这种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体系,虽体现了监测的精细化需求,但也带来了数据认证与交流的障碍。缺乏统一的质量基准,使得跨领域、跨地区的监测数据难以有效整合与对比,给政策制定和环保督查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影响了环境管理决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硬件设施老化与损坏的困扰

生态环境监测依赖于精密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监测器等,这些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易受到环境侵蚀、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加之部分监测站点基础设施陈旧,缺乏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硬件设备的老化与损坏问题日益严峻。这不仅增加了监测成本,更严重制约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效能。

4.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不足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当前监测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部分监测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操作技能不够熟练,难以满足高质量监测工作的需求。此外,监测人员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资源,难以有效提升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限制了监测数据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对策

1.强化监测网络布局与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

针对数据缺失与偏差问题,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需加快监测网络布局优化,扩大监测覆盖范围,特别要关注偏远或复杂地形区域,确保关键区域和敏感点位的全面覆盖。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监测技术,如遥感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减少环境因素对监测过程的干扰。还应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数据校验、异常值检测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技术创新和布局优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推动质量标准的统一与规范化,消除数据认证与交流障碍

为解决质量标准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应积极推动质量标准的统一与规范化工作。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各监测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及评价方法,消除跨领域、跨地区的数据认证与交流障碍。同时,加强与国际监测标准的对接与互认,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国际认可度和可比性。还应建立监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与维护力度,保障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针对硬件设施老化与损坏问题,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应加大监测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换代老旧设备,确保监测设备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健全硬件设施的维护机制,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巡检和保养,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保障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应加强监测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监测环境和工作条件,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还应考虑采用先进的远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4.提升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为环境监测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为解决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不足的问题,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通过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涵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内容,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鼓励监测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监测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环境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还应注重培养监测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面对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难点与痛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强化监测网络布局与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推动质量标准的统一与规范化,将消除数据认证与交流的障碍,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国际认可度和可比性。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与维护力度,将保障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而提升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则是为环境监测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综上所述,只有全面解决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才能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晶,马晓,白旭良,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23,44(09):24-25.

[2]姜广建.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3):46-48.

[3]梁颖,王红英.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清洗世界,2024,40(06):144-14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