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技巧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教学结构上做出全新统筹、规划,将课后作业任务迁移至在校时间,解放学生课后时间,用于其自主能力的提升。在减负的同时兼顾课堂增效,双管齐下地助力学生成绩的稳步成长。
DOI
作者陈学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

陈学 

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小学校 四川凉山 615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技巧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教学结构上做出全新统筹、规划,将课后作业任务迁移至在校时间,解放学生课后时间,用于其自主能力的提升。在减负的同时兼顾课堂增效,双管齐下地助力学生成绩的稳步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增效减负;有效策略

引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基础教育,主要是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为之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若给学生太大压力,不仅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也会给之后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阻碍,也不利于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不论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升,还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都应注重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应用,增强教学效果[1]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减负增效的必要性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好奇心的阶段,在此时,若一直将学生思想束缚在课堂上,不仅会阻碍学生主动探索外界事物的脚步,也难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不论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还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减轻学习压力都要重视减负增效的实现;其次,随着社会上各类辅导培训班的增加,学生在课后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在语文课上,若教师还是以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承受着学校课堂、补课机构带来的双重压力。这不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养

创新型教学模式以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教学核心,调整、优化教学结构,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从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游戏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在课外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尝试,逐渐探索出贴合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的标准化语文创新教学路径。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通过课文阅读,把握文本要点,了解蝙蝠的生活习性,分析蝙蝠与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共同点,能清晰表述蝙蝠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教师以创新教学模式开启本课教学,在备课环节参考班级学习情况和优质教学资源,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制作科技风格的课堂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雷达的工作原理》的视频和蝙蝠的相关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深化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兴趣,能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个性化教学

不论是在哪一阶段,也不论是对哪一学科来讲,要想实现减负增效,往往都离不开良好学习氛围的支持,在良好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3]。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来越显著,在课堂学习中,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因此,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升,教师应重视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可能给学生个性带来影响到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性格差异等等。有的学生可能自尊心比较强,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回答问题时,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但针对性格外向的一些学生,就比较容易冲动。因此,不论是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是为了减负增效的实现,教师都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优化个性化教学活动设计,以确保学生的优势特点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整体上提升其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尊重,为学生创造更充足的学习发展空间,在减负增效的同时,学生各方面潜能也能够得到全面挖掘。

(三)培养学科爱好,引导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后自主学习活动、切实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兴趣是第一驱动力。在小学阶段,如能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爱好,将对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文学小说、写作创作等方面入手,发掘学生的语文学科爱好,积极开展多元化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飞花令、小说续写接龙、优质文学作品推荐等。用多元化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语文学科的无限可能,进一步培养文学爱好,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升文学素养。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可采取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分享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优秀短篇,并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人文主题类似的优质书单《人间至味是清欢》《瓦尔登湖》《醒来的森林》《湘行散记》。通过优质书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提升其文学素养

(四)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双减”背景下,传统的作业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科学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

首先,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作业布置方式,精简作业的数量,保证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差异,注重课后作业的分层化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及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作业,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及观察写出相应的感悟。

结束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改进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优化作业设计,在降低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减负增效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徐静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9(08):31.

[2]齐学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J].中华辞赋,2019(08):84-85.

[3]康占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教学方法探析[J].小学时代,2019(23):39-4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