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叶妍秀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摘要:高考声乐教学中,常见问题包括基础训练不稳固、教学方法僵化、声音审美教育缺失及情感体验匮乏。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策略需强化科学发声训练,夯实基础;精准把握考生个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培育正确声音审美,促进情感与技巧并重;构建适宜教学环境,创新授课形式,结合一对一与小组授课。通过分阶段系统性学习、深入了解考生特性、引导正确声音审美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高考声乐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双重飞跃。
关键词:高考声乐教学;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高考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高考声乐教学中,常见问题主要体现以下诸多方面。首要问题在于基础训练的稳固性不足,这如同一座大厦忽略了地基的坚固,部分教师因急于求成,未能给予学生基础技能以充分的锤炼。结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声音状态,甚至出现声音沙哑、音准不稳等问题,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其次,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缺乏个性化调整,构成了另一大难题。鉴于每位学生独特的生理构造、学习起点、性格特质及领悟能力,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板,无疑是对学生多样性的漠视。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反而可能成为他们声乐旅程中的阻碍,限制了其潜能的充分发掘。再者,声音审美教育的缺失,使得声乐教学显得片面而不完整。技术虽重要,但若缺乏对声音美的感知与追求,演唱便失去了灵魂。部分教师过分聚焦于技术层面的打磨,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如何以美的标准去塑造声音,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情感体验的匮乏,也是当前高考声乐教学中亟待弥补的一环。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情感的滋养,演唱便如同无源之水,难以触动人心。部分教师在传授技巧的同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导致学生的演唱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二、高考声乐教学的解决策略
1.强化科学发声训练,夯实基础教学
声乐艺术,以其独特的人声魅力,传达着深邃的情感。在声乐学习的征途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考艺考生而言,分阶段、系统性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根基抓起,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呼吸的奥秘,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运用呼吸,如何正确打开喉咙,以及如何实现声音的共鸣。随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歌唱时能够自如地协调气息与发声腔体的关系,从而在技术层面取得显著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呼吸训练无疑是最为基础且关键的环节。教师需要以极大的耐心,指导学生学会在歌唱中自如地循环呼吸。同时,应避免过早地强调高音练习,而应以中低声区的练声为主。部分教师可能出于让学生快速掌握高音、攻克高难度考试曲目的考虑,会盲目地加强高音练习,甚至延长练声时间,导致学生声音嘶哑、声带受损。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能对学生的声带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教师应合理控制练声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学生课下练习时,也可将时间分为上下午两个时段,每次各20分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会,通过哼唱等方式感受声音的变化,而不是过早地追求大音量和高音。待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后,再逐步进行发声、共鸣和咬字吐字等方面的深入练习。
2.精准把握考生个性,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
声乐艺术,作为歌唱意识与内部发声机制和谐统一的体现,其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考生的个体差异。每位考生的生理条件、基础水平、性格特质及理解能力均各具特色,因此,教师需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精准对接每位考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加速其专业成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忽视对考生声音特性的深入了解,仅凭个人审美偏好,盲目要求考生改变原有音色,甚至通过声带强行塑造出另一种音色,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声乐教学的科学原理。同样,采用一套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应对所有考生,也是极为不妥的。为避免上述误区,教师需对考生的声音特质及性格特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并感知自己的声音,学会自我听辨何种音色最符合自身特点,以及在此状态下身体的感受。通过持续的练习与巩固,使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歌唱风格。
3.培育正确声音审美,促进情感与技巧并重
教师在传授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歌唱不仅仅是展示歌喉,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作品,并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情感,通过演唱表达出来,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大师级的演唱视频和优秀的歌剧作品,让他们在欣赏大师演绎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感和深层含义。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此外,对于初学者而言,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详细展示发声的各个细节步骤,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学习规范的发声方法。同时,教师以示范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迅速地掌握歌唱技巧。通过此方式,学生不仅能在技术上得到提升,还能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4.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创新授课形式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对理解学习内容具有决定性影响。鉴于此,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虽有其效,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难以自我觉察问题。因此,建议声乐课程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即将一对一授课与小组授课相融合。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声部特点、能力水平及个性差异,精心设计分组,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小组内,学生间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首先进行示范,随后邀请基础扎实的学生再次演示,以此加深学生对正确技巧的理解与记忆。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示范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使他们在互动中相互启发,从而有效提升声乐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馨. 高考声乐教学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 (21)
[2]吴明丽.有效提高音乐高考生的声乐教学实践研究[J].高考,2021,(29):163-164.
[3]李慕晴.艺考生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评鉴, 2022(21):165-168.
[4]王晶.如何有效提高艺术高考中声乐教学的质量[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1):00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