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一化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深入学习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刘娜
成都十七中 四川成都 610000
在成都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同时顺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者认为在高一化学,尤其是起始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教学与学生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运用结合起来,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形成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对化学的观念、主题和知识点进行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化学教育的视野,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与任务型法教学不谋而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一化学课堂中的进行,在以往对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重点与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例如新课程改革提出对学科的观念、主题和知识点进行内容的整合,以学生为本,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任务型教学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某个知识点,而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知识,概括地讲,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评价、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许多我们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么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呢?任务型教学法究竟从何而来?
所谓任务型教学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魏永红2004:21)。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的线性结构,使用了主题与知识点结合的模块结构,让教师改变以前课堂上只注重灌输知识点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课程的主题下针对每一节课,教师可以结合主题设计出知识背景(任务前阶段)、需要学生完成的各种任务(任务循环)和最后通过探究归纳得出的结论(知识集中阶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质疑或引起兴趣、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包括科学探究、小组讨论等和最后总结归纳形成个体的经验与知识。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中魏永红认知心理学角度作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在学习论基础方面,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任务的设计和选择要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借助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师、同伴、与学习客体交流互动的机会和条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起对于学习客体的认识,并在运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成为主体(教师、学生)与客体(知识)相互作用的中介。任务型教学的上述主张蕴含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思想。
从教学论的角度分析,任务型教学实践着活动教学的理念。任务型教学的交换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用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与主动参与等特征都是通过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即通过开展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的。活动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主渠道,活动贯穿于任务型教学的始终。任务型教学符合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的教学,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
上述关于学习论基础和教学论基础的分析阐述为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本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解释,下面我们将以如何在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任务为例来进行讨论。
针对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概念学习为主导,根据物质的量能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尽管所占篇幅不多,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通过物质的量的学习,初步实现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计量认识的转变。知识内容包括了:1.七个重要抽象概念:物质的量(n)、摩尔(mol)、阿佛加德罗常数(NA)、微粒数(N)、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2.四个重要公式:n=N/NA、n=m/M 、n=V/Vm、n=nB/V及其简单应用。3. 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学生以前主要从宏观的、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能通过物质的量这座桥梁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研究化学科学。学好物质的量,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打下基础。
“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把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宏观引入微观。同时,以“物质的量”为基础,又导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弱,从微观角度分析和使用公式的计算有一种畏惧心理。
针对高一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前面阐述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突破以前教师主要以讲授结合练习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一课题设计成任务链的形式,通过学生完成一系列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任务来达到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目的。在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理论教学中,将本节内容的前面四课时设计成简单的四个任务,而且四个任务都体现了物质的量与不同微观、宏观物理量的关系。分四课时分别提出任务:
1.由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完成任务1:一瓶 600mL纯净水有多少个H2O ?
2. 由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完成任务2:一瓶 600g纯净水有多少个水分子 ?
3.由物质的量与体积的关系,完成任务3:标准状况下,一瓶 600mL氧气有多少个氧分子 ?
4. 由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完成任务4:一瓶 600mL氯化钠溶液中有多少摩氯化钠?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教师展示一瓶600mL纯净水,提出问题有多少个水分子,引领学生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进而带着问题学习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找到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最后学会并应用知识解决该任务。紧跟着的每一课时都设计围绕一个任务来完成学习,分别找到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与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建立起物质的量与不同宏观物理量的联系,从而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有关物质的量的理论知识设计成了由四个任务形成的一条任务链,厘清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把这部分理论知识设计成任务链的形式,让学生以简单的任务为导向去学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公式,将枯燥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了学生自己运用知识去解决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任务的过程。任务驱动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任务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成为任务的提出者、引导者、评价者,形成了适用于的学生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附录1:参考书目:
Arnold, Jane.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Berns, M. Contexts of Competence. London: Pergamon. 1984.
Littlewood, 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0.
刘道义.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in China.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