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与探究
刘梅
南宁市江南区苏盆小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调整,意在强化作业实效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业是学生巩固数学学科知识的关键路径,也是教师落实优质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多样化的数学作业。本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针对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的意义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
前言:多样化作业设计是现阶段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多样化的小学作业设计,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理念,还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以往教学思维的制约,目前,部分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为学生设计作业期间,依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导致作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此,教师应做到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和学习需求,依据教学重点设计出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一方面保障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实现全面、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的意义
(一)增加数学作业的趣味性
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习惯将课堂讲解的内容视为作业设计的重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知识架构。但实际上,这种作业模式缺乏创新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和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不佳。此外,这种相对单一的作业设计方式,也不符合双减政策对课后作业设计提出的要求,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与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但从多样化、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需求的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强化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专业化、生活化的知识,便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二)增强完成作业的质量
常规情况下,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都是按部就班的用公式解题,再按照不同的题型写出计算步骤和结果,这就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相对统一,难以突出学生自身的优势。简单来说,传统的数学作业对学生的考察方面极为单一,通过作业,教师只能看出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和部分学习态度,难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这一情况,若教师能够设计出多元化的数学作业,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新奇的感觉,还便于教师通过不同类型的作业,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有利于促进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提升[1]。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的策略
(一)作业内容多元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应尝试将教学内容、作业设计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落实作业生活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设计出生活元素较为丰富的作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讲解《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优先布置少量的书面作业,加强学生对万以内数字计算的了解;而后,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有关“万以内的数字”,比如“村子里的养殖场有3千左右只鸡”“东北地区的一垧地等于一公顷,也就是一万平方米”等。再鼓励学生自己结合收集到的数据出3-5道应用题,并在第二天与同学进行交换解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掌握教材所授知识,还能有效加强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为具体的展示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加强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作业数量合理化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非单纯要求教师减少作业数量,而是要求教师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减少重复类作业习题,避免学生出现机械性答题的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作业的质量,教师要设计出能够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目,做到数学作业“简而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降低学生压力,加强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动力;另一方面提高作业效果,力求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时,虽然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但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不能让学生长时间重复性的练习计算,否则会在制约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排斥、厌烦等不良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为学生构建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明晰算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
(三)作业设计层次化
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班级学生不可避免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在生活经验方面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按照以往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则难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应关注到作业整体层次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数学作业和教学模式。简单来说,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挑战性题目,力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加强其创新意识和解题能力;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以巩固知识为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完善其知识架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关注到作业形式和内容的新颖、多样,促进学生愿意自主独立的完成课堂作业,从而充分发挥课堂作业的效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合作,一同完成课后作业。以《复式统计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一段时间内路口通过的行人、车辆”为题,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并将小组观察、调查的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表,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2]。
结语:综上所述,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作业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架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数学思维。为保障课堂作业的高效性,小学数学教师着重创新作业内容和形式,关注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同时,设计出多样化、生活化作业,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婷.农村小学数学“1+X”课后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2(09):7-9.
[2]李芳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探究[J].教师,2022(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