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教育领域推行了新政策后,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学生原来的学习效率转变成综合能力是否提升。尤其在“双减”政策下,国家严格控制学生的校外学习时间,要求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校内教学上。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自身和学生等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需求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发展各项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OI
作者于晨雪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探究

于晨雪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  

摘要:教育领域推行了新政策后,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学生原来的学习效率转变成综合能力是否提升。尤其在“双减”政策下,国家严格控制学生的校外学习时间,要求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校内教学上。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自身和学生等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需求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发展各项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道德法治课堂;实效性

1“双减”概述

作业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以往的应试环境中,教师通常以书面形式布置大量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做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多数学生只能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完成作业,个人娱乐和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国家颁发了“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各地区也随之规定了学生校外学习时间,要求初中生各科作业平均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

2“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素养

“双减”背景下,教师想要高质量开展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需要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可将“双减”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保持坚定信仰,要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将德育工作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以情动人,形成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注重对语言、逻辑等训练,此种模式难以使学生获得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不利。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更新颖的教育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多方面落实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不只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也要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在基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应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学生经常模仿的榜样,需要发挥自身作用,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全面优化,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典范。此外,教师也要具有健康心灵与高尚人格,为培养学生正直、诚信、善良等优秀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2.2合理利用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教育。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并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教材中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法治精神、何为道德等。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对教材的科学运用,一定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从认知以及理解方面着手,在对教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将原本抽象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利用生活资源、影视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联系现实实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领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满足“双减”目标。

2.3设计探究问题

初中生已经不再停留在浅表层的认知性学习中,对记忆、反复练习等学习无法产生动力。此阶段学生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现思维深度加工,达成知识的深度学习有更强烈的主动性。所以,在“双减”背景下,应减少对学生的机械性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适合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2.4把握社会热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生活有着紧密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直接将教材内容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不能很好地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也不能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教育成效。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从社会材料中有效挖掘,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以及经历感知德育思想与法治理念。另外,教师也可为学生播放相应纪录片,使学生自主体会,加强教育效果。

2.5利用信息技术

初中生心理尚未成熟,思想相对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内容较多且枯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在此情况下,教学成效难以提高。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加入更多的元素,通过微信等平台,搜集当前的热点话题,构建轻松活跃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实现对此课程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翻转课堂的建立可体现学生地位。在此模式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达成对有效信息的搜集。而且,也能够利用线上平台交流、互动,实现知识视野的开阔。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平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切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6组织合作学习

在新时期,强调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按照学生性格、喜好等将其合理分组,利用问题或学习任务等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为每位学生都安排任务,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互动中产生创新观点,也能够增强学习自信。利用此种学习模式,能够让所有学生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学生的多种能力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2.7联系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多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很多知识都来自现实生活。所以,想要达成“双减”目标,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切实提高教育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应构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开展知识探索。联系现实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基于实际分析问题,通过所学习的知识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使“双减”落地。

2.8开展实践活动

对学生来讲,理论性知识的吸引力并不强,无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若是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增强,也更愿意参与其中,在实际感知中达成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布置多样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可安排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与家长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彼此的理解。此外,也可基于教学内容组织主题活动,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强化。

3结语

当前,随着“双减”在教育工作中的不断落实,教学理念、方法等也要结合现实需要科学改进,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目标开展教育工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基于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中深入理解知识,获得多种能力的锻炼,在完成“双减”要求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小敏.“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2]朱智伟.“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书面作业设计[J].福建教育,2022,(17):55-57.

[3]邢万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Z2):28-30.

[4]许丽文,林顺华.“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2022,(15):34-3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