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在现代化教育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核心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以应对未来的生活需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关联到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DOI
作者黄意洋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第1期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黄意洋

什邡市师古小学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核心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以应对未来的生活需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关联到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操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体的道具,如苹果或纸片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分一分的方式来理解分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抽象思维。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动手制作三角形模型并观察其稳定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培养数学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创建一个立体的长方体模型。通过旋转、缩放和切割模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长方体的结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空间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一些动态的几何现象。例如,在教授“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演示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过程。通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多样化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练习策略。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算训练。这些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运算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进行加减法的运算。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水电费计算”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进行乘法运算。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或挑战活动,让学生在竞争和挑战中提高运算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数计算大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能够激发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四、通过实践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查学生最爱水果”的实践化作业。首先,学生需要在班级内展开调查,收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水果数据。然后,他们需要利用条形统计图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与展示。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数据,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达和分析数据。此外,在学习“百分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家庭月支出”的作业。学生需要收集家庭月支出的数据,然后计算各项支出所占的百分比。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同时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

五、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解析[J].华人时刊(校长),2023,(12):152-154.

[2]史恩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35-3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