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笔墨意趣------传统文化进课堂
郑宏伟
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 264000
摘要:美育和德育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美术教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让学生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健全人格,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育;德育;山水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山水画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学习也要继承,同时也要尊重世界多元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璀璨多姿。中国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开始独立成为画科,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按传统技法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底蕴,一山一水皆是古人内在修为的表现,一草一木乃古人的真情深意。观古人画,习古人德,育现代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讲解美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美术授课中,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十分重要,通过赏析作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创作方式和审美理念的差异,理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学生必定会被山水画的磅礴大气所震撼,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首先我们要了解山水画的散点透视,画家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是多个,也就是说画家观察点不受视域的限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自己作画的需要,移动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地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上来,石涛的创作思维方式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喜好游山玩水,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记于胸中,所谓“胸中有丘壑”“意在笔先”,再把这些奇景美景汇聚于一幅画作之中,山水画的意象之美就在于此。
说到山水画,我特别喜欢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它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王希孟在北宋很有名气,被人们称为少年天才。他18岁时创作了这幅画,但是不幸的是在20岁就病逝了。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是一幅长卷,画家用概括工细的笔致、精练的手法和绚丽的色彩来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被人们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珍宝。作品描绘了起伏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江河湖水,气象万千,富于变幻。画家利用散点透视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或流水相连接,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可见其画功之精深。蓝色和绿色显得山石异常华丽,咫尺有千里之远,细节之处尽显微妙,后面的山石云雾缭绕,虚实相生,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山水画的空间则用“三远法”“虚实相生”表现,“密不通风,疏可跑马”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温婉静谧。“三远法”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至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至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的典型佳作。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就是运用的“深远”表现手法,表现一种曲径通幽处的意境。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是运用的“平远”表现手法,分为近、中、远三景。中景湖水一笔未画;近景用笔简练、但变化丰富;远景将对面湖岸在画面上提高,得到了以高示远的效果。整幅画给人以万顷湖水澄清于寒夜秋月之下的美感,把南方山水的灵动淡雅描绘的淋漓尽致。中国画家的方法是用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近则虚。通过这种虚实相生和留白,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绘画意境。山水画讲究“意境”的表达,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通过笔墨的焦、浓、重、淡、清的表现以及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完美塑造。
我还特别喜爱元代倪瓒的作品,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六君子图》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两岸之水格局,写江南秋色,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姿势挺拔。全图用笔简劲、略显萧疏。画家用枯而见润的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传达了画家落寞的心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造荒寒的意境,抒发自己的落寞情怀。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体验,不求在画面上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感受笔墨的皴擦点染,领悟墨色的浑厚华滋,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沉淀心灵,给自己的学习生活注入一股清流。在欣赏这这么多优秀的画作时,我突发奇想,在以后的山水画教学中,我想让学生们自己感受散点透视的奇妙。我选了两幅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入到山水画意境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一幅校园风景作品,加深学生对山水画散点透视的了解,把课本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生活经验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用练习题的方式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因为我们的校园是一座花园式学校,所以我觉得带领学生们观察学校的一花一石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自己喜欢的美景画在素描本上,让学生感受山水画散点透视的魅力,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闲情逸仕,获得多元的美感体验。我觉得美术教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让学生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路桥蜿蜒、重岩叠嶂,曲径通幽处,意境之美溢于言表。特别喜欢蒋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希望各位同仁都能有一颗安静的心去体会世间的一切美好。
歌德说,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和毅力来完成它。立足学生、授之以渔,我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习得传统文化的精粹。
参考文献:
[1]罗胤. 传统文化[J].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6, (Z2):43.
[2]朱维铮.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 哲学动态,1987(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