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肖云
四川省仁寿县富加镇第二小学校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策的出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教学也成了重点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所学知识的复杂度和所学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是当下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群文阅读实效
小学学生无论是在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方面,还是在学习自主性、自制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若单纯地运用“口述”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文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表达,如此一来,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又提高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尚处于发展、适应的过程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时,就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学生特点为其选择相应的绘本故事展开群文阅读,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之相似的绘本故事《断了尾巴的狐狸》和《卖神像的人》。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三个故事进行初步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体会故事的寓意。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极为有限,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在阅读《乌鸦喝水》时,部分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就没有做到对“喝水过程”的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利用视频动画为学生播放石子进入水杯中,水位逐渐升高的过程,乌鸦最终喝到水的过程,让学生在视频的直观呈现中更好地理解乌鸦喝水的全部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为学生解答学生在阅读《断了尾巴的狐狸》和《卖神像的人》中遇到的理解问题。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自身阅读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优化课堂时间,深入学科知识探究
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中有限的教学时间,来给学生分析知识,讲解知识。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毕竟非常的有限,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到学科知识的探究环节中,强调教师逐步给学生分析知识。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知识点以一种更加形象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更加顺利,也就优化了整体的教学时间。
例如,在进行《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中,在实际的课文内容教授的过程中,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的接触信息技术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投入。针对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信息技术的形式去展开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针对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比较的感兴趣,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非常的投入,那么教师也就可以相应的去减少一些课堂中维持学生纪律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展开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达到优化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效率。
三、增加互动环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中教师也需要注重有效的增加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投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也关乎到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增加互动环节,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课程学习的思考环节。毕竟课程中的教学时间非常的有限,教师适当的增加互动环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投入。
例如,在进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中,针对这一篇课文讲解,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和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听课情况去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那么在进行这一篇课文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准备好,课堂中需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可以随机对学生进行抽查,检测学生的情况,并且由于学生对教师还是会有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集中好提高注意力,更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
总之,教师应该从以往的重知识灌输向重视学科素养方向转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切实提升,在多元化、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情感价值体验,为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实质化飞跃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