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

摘要 【摘要】【摘要】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实现从“育分”为主向“育人”为主转变,从只是重视“智育”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教学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新育人方式转变,必须依托学科。本文拟从学科课堂与学科评价两大路径着手,探索实现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
DOI
作者潘源祯
机构地区宁德一中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刍议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

宁德一中  潘源祯

【摘要】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实现从“育分”为主向“育人”为主转变,从只是重视“智育”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教学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新育人方式转变,必须依托学科。本文拟从学科课堂与学科评价两大路径着手,探索实现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

【关键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学科路径   新时代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存在重视“智育”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教学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由过去的“育分”为主向现在的“育人”为主转变,由过去的只是重视“智育”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教学向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新育人方式转变,由过去的班主任承担学生育人工作向现在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转变,由过去的班会课是学生德育主阵地向现在的课堂教学渗透五育并举教育思想转变。这里的“新时代”既是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四新”时代,也是指“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新时代。而新时代的育人方式要实现转变,必须依托学科。各学科都应通过本科学的课程与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中渗透“五育”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探索实现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主要从学科课堂与学科评价两大路径着手。

一、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的新课堂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五育并举来培养服务社会、拥有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遗憾的是,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在当时没有落地实施。新时期第一次正式提出“五育”是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五育并举的新课堂,一方面要丰富高中五育新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五育渗透下的学科教学

(一)丰富高中五育新课程

除高考科目外,在高一、高二阶段,一要积极推进劳动、通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心理、生涯、政治读本等德、体、美、劳课程的开展。这些课程里蕴含着丰富的“五育”要素。

二要积极开发教师资源,鼓励教师申报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即满足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的需求。如,我校开设了“中华灯谜艺术”“素描写生”“烘培小课堂”“篮球运动的欣赏与规则学习”“机器人制作与操作”“毛笔书法学习与创作实践”“红楼梦中人”“侦探小说欣赏”“英美电影欣赏与配音”“电影音乐欣赏”“诗歌中的爱情”“教你画思维导图”“锂离子电池技术运用”“无线电侧向运动”“历史杂谈”“生活中的化学”等等校本选修课程。

三要积极开展具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给学生更多体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从校内走向校外,让五育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之中。比如,以开展“闽东的红色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就需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革命文化课程资源宝库,探寻红色足迹,也就是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就宁德蕉城区附近而言,主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蔡威事迹展陈馆、叶飞等革命前辈的旧居、杨根思连展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霍童暴动旧址等革命旧址、铁牛栏闽东游击队成立旧址、华严寺闽东独立师成立旧址等。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蔡威事迹展陈馆,观看由蕉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承东根据《蔡威传》改编撰写的九集纪录片《谍者蔡威》。还可以组织学生据此缩编成的十集蔡威小故事,由十个小组代表来讲述蔡威故事,可以录制短视频方式推送,既传播了宁德蕉城的红色文化,也让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更深入了解蔡威精神,有利于他们树立奉献精神,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育德教育,这就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新课堂、新教学,意义深远。

加强五育渗透下的学科教学

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教育与教学不是分而治之,而是融为一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单靠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主任及成员、段长等是无法真正实现,必须全体老师一条心,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履行好育人的职责。

其次,学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育思想,往往有润“心”细无声的功效。五育教育,不是班主任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理解。比如,体育课上通过竞技体育的训练,锤炼学生顽强的品质,对于学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学会坚持,大有裨益;音乐课上通过各种各样音乐的欣赏、各种各样乐器的演奏,让学生欣赏美、理解美、热爱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上通过一篇篇饱含情感、富有人文价值的课文,通过师生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式的阅读,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构建学本评估新评价

《指导意见》强调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满足高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而长期以来,社会对升学率、考试成绩的关注,教育优势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教育产业化等等,都加剧了学生间的“内卷”,更助长了“唯分数论”。要化解当下教育的尴尬境遇,让“双减”的教育暖阳普照,让“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无处遁形,那么就需要建构以“学”为本的新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国家教育顶层改变过去“唯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系。更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形成性、综合性评价。但是,改革需要时间,就目前而言,高考录取形势还没有改变,还没有按高考成绩与平时各项学习成绩相结合的新的选拔模式推行。在领会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大方向下,我们可以先试行“学本评估”新评价,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评价中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一)变结果性、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全程性的综合学习评价

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关注育分,常常以结果性、终结性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成败。这就导致短期的“育分”价值被放大,而长期的“育人”价值却被忽视。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构建学本评估新评价,是要变结果性、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全程性的综合学习评价。

比如,期末成绩报告单上的学科成绩评价,不再是单次的期末考成绩,而是以期末考成绩占50%,半期考成绩占25%,月考成绩占2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5%,进行全程化的综合性成绩评价。这样的综合性“学本评估”,可以减少“一次考试定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抑郁,让学生更加重视过程的学习。也有利于从“以考促学”“以考定教”的错误做法转为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本身,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习惯,逐渐摒弃功利化学习。

(二)变单一的、统一的评价为目标化、个性化学习评价

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构建学本评估新评价,还要变单一的、统一的评价为目标化、个性化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学习评价要围绕每位高中学生“当前的起点”“期待的目标点”“过程性努力”三大问题展开,为学生提供过程性、形成性的反馈,可以时时跟踪指导,合理规划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自我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比如,在高三教学管理中,我对学生的学习实行了目标化、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管理。根据学生多次考试成绩的综合排名,给学生确定了下次考试的“切实目标”,即为学生多次考试的平均名次,同时还确定了“高远目标”,即为学生历次考试中的最高名次。学生拿到目标后,可以自主评估自己近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与班主任沟通的方式,选择调高或者调低“切实目标”。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之后,对于学生学业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也做到了个性化。

总之,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展开各学科新课程建设与设计,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降低对学科教学“育分”过分、过度的关注,回归“育人”本质,建立回归教育常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学科评价,让一切向分数看、一切向升学看的错误评价得以改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蔡珂.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变革[J].现代教学.2022(8).
  2. 林玮.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路径与生成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0(1).
  3. 曾文婕、周子仪.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本评估”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1(2).

【本文系2022年度宁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课题B类德育实践类课题立项课题(课题编号:NDDYB202208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