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探讨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新航向,转变滞后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修正和改良,从而深化教学理念,打造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不断提升使教学增效提质,以真正地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对此,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地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以期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长足发展。
DOI
作者黄玲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探讨

黄玲

桂林市凤集小学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小学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新航向,转变滞后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修正和改良,从而深化教学理念,打造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不断提升使教学增效提质,以真正地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对此,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地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以期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

一、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思路需要及时更新。每门课程自身都是有其开放与创造因子的,而语文课程的创新性、开放性更加鲜明。正如新课标解读的那样,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同时是对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综合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其中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从选择材料、立意,到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无不体现着开放、创新的意识。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有其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对每一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把握与感悟。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的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读者心中都会是异彩纷呈的。因此,语文阅读是开放的,是无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会闪烁其各自自身个性创造光芒的。对此,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创新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解读每一教学文本,抓住每一个可以创造、发现的点,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促进师生在相互启发,发挥各自个性创造的过程中各有所获,各有进步与提升。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中学段学生正在儿童走向青少年,其理解能力、组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逐渐提高。课本中逐渐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出现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教师在低年级进行了简单的导图框架引导后,在中年级可以深化理解,设计具有高阶性思考的交流活动,进行主旨与情感的教学。通过设定关键词或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精读,寻找答案。学生独自呈现思考过程,使阅读教学更具目的性。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整体理解,把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和认知,而不是仅要求学生复述篇章大意。

例如,在教学《白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白鹅的"高傲"特点,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它的"叫声、吃相和步态"入手分析,在文中寻找能体现白鹅高傲的词语,并填在思维导图中,如体现白鹅吃相高傲特点的词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以此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接着,从文章的第4自然段描述白鹅的步态出发,引导学生从"鸭"和"鹅"两种不同步态的描述中体会到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然后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写白鹅的高傲?仅用了一种修辞方法来描写白鹅的高傲吗?"通过小组的交流探讨,找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

2.加强情感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同题材的课文写作手法不尽相同,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也迥然不同,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情感体验,既体现了不同的对象特征,也反映不同的生活情景。对于进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如引导学生饱含热情,以丰富情感地投入到朗诵课文中,通过一遍一遍的深情朗读,从而能够不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此外,对于课文的感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多视角、以不同层面去体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固有标准答案,以便丰富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的理解思考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多处运用诗歌的铺排押韵,多个意象堆叠表达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在阅读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促进对诗歌艺术表达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一是要注意读诗的节奏和韵律,突出每一小节的第二、第四句末尾一个字来读出诗歌的声韵美。二是注重感悟与想象,掌握适当的语速与音调。例如,引导学生在阅读第1小节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想象燕子春归,以及小树在露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场景,以略显缓慢的语速、平缓的语调进行调试朗读;在“像”和“在追寻”这两个字之后要稍微停顿一下;读“回归”“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字时,可以加重语气,略微强调。朗读第5小节时,要充满感情,语调先抑后扬,富有节奏,语速由慢而快。在朗读第6小节时,要带着渴望和赞扬之情,并且要放慢语速。总之,在朗诵全诗时,要把握延安精神的向往、崇敬和赞美的基调。

3.三位一体教学,发掘单篇课文读写结合点

部编版教材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清楚三种教学形式在内容和方法上的不同。一年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会注重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中年级学生则更关注阅读内容,课本的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精挑细选,也几乎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每一篇课文学习的阅读方法都会配备相对应的课外阅读,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融为一体。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纸的发明》是一篇赞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说明文,结合了时代的要求,这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赵州桥》这篇文章亦是如此,它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题材,唤起了同学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和自豪;《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文章,介绍了我国古代杰出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凸显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要求学生自读体悟。这一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内容“中华传统节日”,选取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学习,写一篇习作。因此在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把握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课文还是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构建合理自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萌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通过把握三位一体的整体教学,结合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共同点,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在传统语文阅读课堂中,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及方法,它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新课改视角,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创新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对该学科教学创新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霞.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研究[J].女人坊,2021(17):1.

[2]杨继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究[J].学周刊,2022(8):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