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 【摘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职责,与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紧密相依。高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推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成长,以及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当适时革新教学思维,灵活采纳新课标所提倡的先进教学方法,以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学生的沉浸体验、互动参与度及成就感。
DOI
作者周慧颖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10月第20期
出版日期2024-11-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思考

周慧颖

玉田县大安镇中学064108

 

摘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职责,与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紧密相依。高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推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成长,以及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当适时革新教学思维,灵活采纳新课标所提倡的先进教学方法,以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学生的沉浸体验、互动参与度及成就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发布及推行之际,教育体系着重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背景下,各学科教学亟需实现全面革新与升级,摒弃传统的教学范式,避免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如何依据新课程标准有效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了教师群体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深入剖析并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路径及策略。

一、课堂教学关联生活,引起学生认知共鸣

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较为基础且紧密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为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个人生活中的观察、思考与情感体验,并将其融入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探索中,进而引发认知上的认同及情感上的共鸣。

“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的教学为例,我首先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为学生构想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工具,为青少年的成长撑起了一片文明、有序、和谐且自由的空间,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法律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应如何遵守并合理利用法律呢?”这一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联想到个人的生活见闻与经验,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共鸣。随后,我围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列举了多个法律应用的实例,诸如“适龄儿童需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商家需合法经营并依法纳税”、“公民应履行服兵役义务”等,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深入探究知识,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深度理解,从而在心底里种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种子。

二、创新教学手段,展现学科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及网络视听资源的广泛普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日益受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师生的重视与喜爱。这种教学手段凭借其集图像文字、视听体验、情境交融、动静相宜于一体的显著特点,能够将教材中相对静态、单一且有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动态、多元且拓展性强的表现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并从广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的视听融合特性,为学生播放展现创新力量、彰显创新无限可能的宣传片,营造出一个可视可听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随后,教师结合图片展示与文字说明的综合手段,直观展示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FAST射电望远镜”、“天宫空间站”以及“‘玉兔’号月球车”等我国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就,使学生对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显著进步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通过引入我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因科技创新而取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创新观念与科技意识。

三、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回顾反思深化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教学实践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核心目的在于搭建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提升及相互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效、经验教训及深层感悟,借助多元评价体系实现智慧的交融与成果的共享,从而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根基。

“法律与我们共成长”的教学为例,我首先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客观学习能力、个人主观意愿及兴趣偏好等因素,科学地将学生分组,为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奠定了组织框架。随后,我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借助生活实例与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使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全新认识,明晰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行事”的理解与记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与有力维护者。最终,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遇到的挑战、内心的感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中审视自身学习的长处与短板。

总体而言,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亟需进行全面性的革新与转型,以确保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目标。因此,每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需紧跟时代潮流与教育变革的步伐,立足新教材与新课程,主动探索并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重构教学体系与流程,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与吸引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8):26-27.

[2]孙丽.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4(22):56-5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