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昆曲音乐在乐队训练中的运用
刘怡菁 王云鹏 丁佳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201102
【摘要】昆曲音乐是以南曲和北曲的曲辞文体为依托的曲牌体音乐,昆曲音乐是昆曲艺术最显著的戏剧特点之一,也是区别其他剧种音乐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主要研究昆曲音乐在乐队训练中的运用,
【关键词】戏曲;音乐;配器;作用;表现力
在长期的戏曲活动中,担当唱腔伴奏和场景音乐演奏的乐队也走过了从简到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刚形成戏曲阶段时的只有一两件主奏乐器加简单打击乐器开始,逐渐加入了其它乐器,至今已形成包括吹管、拉弦、弹拨、打击乐四大组别合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的戏曲乐队,并基本保留了原剧种音乐的风格。
一、配器在昆曲音乐中的作用
戏曲中的乐队,其作用一是伴奏唱腔,二是独立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特别是唱腔难以表达的戏剧情节,用器乐与声乐交替使用能够更好地为戏剧内容服务。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现代戏曲音乐的审美观点和欣赏需求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一大批新编昆曲的创作演出。昆曲音乐及其伴奏乐队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掘、传承,进入了理智、良性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然而,除了“主奏乐器”得以进一步完善以外,低音声部(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加入和充实,在丰富乐队音色和加强表现力的同时,我们需要谨慎和清醒地认识到,昆曲音乐的最高审美价值体现于她独特的韵昧—-婉转优美的旋律风格和优雅、柔曼的文化气质。
二、昆曲乐队的主奏乐器及其特色分析
昆曲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三弦和提琴(俗称四大件) ,这四件乐器非常具有代表性且各具特色。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音色圆润甜美,音域与昆曲演唱的嗓音音域非常接近,所以惯用“跟腔伴奏”的形式演奏,讲究“紧依唱腔、四声豁落、强弱顿折、悉依准绳、不可稍乖”的演奏原则,从而形成了昆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韵昧。
笙的音色高贵而美丽,使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景象,这是由于簧片和竹管的共振而产生的柔美声音。伴奏昆曲时紧贴曲笛,讲究“跟、贴、托、帮、衬”的演奏原则,较好地将曲笛、三弦和提琴的音色融合在了一起。
三弦是最具中国民族乐器特点的点状的弦鸣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而结实,伴奏昆曲时紧贴板鼓、曲笛,惯用“弹、挑、滚、轮”等演奏技巧,演奏特点以“加花、装饰、减字、抢当、让路、搭桥”以及速度、板式、节奏的独特变化为主,使得昆曲音乐充满了节奏的灵动和音乐惯性。
三、昆曲音乐在乐队训练适度运用
因为昆曲乐队常用乐器的特点是:个性强、高亢、明亮,但缺乏整体协作性和融合度。所以,致使我们对演奏时的音色、音量的总体平衡性要求就更高,我们需要根据昆曲乐队的演奏特性加以了解和研究,在乐队训练时增加支声复调更适合昆曲乐队的总体氛围和气质信息的传达。
总的说来,在昆曲乐队中需要加入低音区由大提琴演奏副旋律时,就须要特别注意节奏、音色和音量的自主把控,在倾听主奏乐器传达出的各种演奏信息的同时,调整好力度和速度的微妙变化。不能只注重体现大提琴的演奏特性而顾此失彼。昆曲音乐对于乐队训练尤为重要。
按以往演奏昆曲音乐的经验来看,大提琴拨奏的情况比较多见,这是由于昆曲乐队中弹拨乐器是一大特色。因为大提琴的拨奏,正好填补了弹拨组的低音声部,与弹拨乐器融合的恰如其分,所以自主调整拨弦力度和音量又尤为重要。
昆曲特有的特征旋律和传统乐句程式包括:啜腔、叠腔、擞腔、嚯腔、罕腔、豁腔、滑腔、断腔、撮腔、带腔、垫腔、拿腔、卖腔等等;约有十六七种。有些是字音特有的腔格,有些则是旋律装饰性腔格。使用这些腔格时,唱法和演奏方法所对应的字音和语调都非常严谨和规范,什么字音唱什么腔格不能混淆。因此,在乐队训练中应将特征旋律和固有的乐句程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演奏中去,是有必要的。
当遇到较长时值的音符时,昆曲音乐术语称“宕三眼”4拍长音(有时是小节内的4拍,有时是2拍或3拍后的跨小节形式),昆曲运腔方法须用“橄榄腔”。具体唱法是:起音稍弱,然后渐强至中后端轻收,状如橄榄之首尾两尖。这种演奏方法,谱面虽不标注出来,但演奏时必须体现出来。因此,在乐队训练中强调削弱音量,达到演奏要求。使得演奏的委婉和细致,这也是昆曲音乐的一种艺术处理,更是昆曲音乐的讲究和韵昧所在。
四、结语
总之,曲圣魏良辅改良昆山腔的初衷就是“愤南曲之讹陋,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昆曲音乐如此典雅、缠绵的风格和韵味,人们称其为“水磨腔”的昆曲音乐,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亟待传承下来的中华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邹德旺,戏剧表演的筋骨铿锵节奏的律动--京剧打击乐的戏剧功能[U].戏剧文学,2016 (10)
[2]尚靖雅.古筝艺术在京剧中的发展与融合[U].乐器, 2015 (12) .
[3]南海东·京剧打击乐漫谈U].大众文艺, 2015(22).
[4]王秀庭,杨玉芹,京剧器乐曲牌[小开门]溯源与创新[U].戏曲艺术, 201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