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董越
浙江省缙云中学321400
摘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读书人当心怀天下。从教学的内容来讲,高中语文涵盖了很多历史文化和文学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专业的讲解,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从而升华自己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形成正向积极的三观。笔者主要针对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探讨了教学策略。
关联词:家国情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提高,但是缺少了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高中生即将步入大学和社会,属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文情怀培养非常重要。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难度逐渐升高,尤其是阅读教学,除了基本的生字词积累外,其重心要逐渐向理解,挖掘,思考到情感共鸣过渡。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根植爱国的信念,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祖国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从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本文主要针对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展开了探讨。
一、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注重创建学生的阅读情境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高中生们普遍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和动荡没有明确的概念,无法体会到先人的家国情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网络和书籍去了解,但是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家国情怀的视频或纪录片,再和课本中的同类型文章相结合,给学生创建一个逼真的阅读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这节课的内容时,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同学对于革命时期的事情不太了解,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很容易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让同学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体验,感受到作者和革命烈士们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也可以找作者的同类作品,一起做赏析。利用这种方式,有效的还原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也为同学们创建了阅读的情境,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深意和情感。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高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虽然家国情怀类的群文阅读很重要,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很深刻,但是被动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类文章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级学员的情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文章时,该篇文章主要写出了张秉贵为人民服务得事迹,表达了“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伴随着社会的快去进步,这种服务精神和热情被逐渐利益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倡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儿,或者是甘于奉献的英雄事迹,然后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演讲会,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真实的情感。利用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的阅读氛围,并且学生能够有所读,最终有所思,由彼思己,让自己变成心系他人的人。同时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到群文阅读的好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创建模块化的阅读模式,深度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经历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学习,导致高中生的阅读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到正确的阅读技巧,因此教师在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技巧的讲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十二课《拿来主义》时,该篇文章表达了不畏强权,抨击时政的情感,针对这类文章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其性格和作品的写作风格,这样学生在遇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着手点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可以从作品的类型入手,让学生阅读同类型抨击强权,表达家国情怀的文章,再对比不同的作者,其表达手法的不同。通过这两个方面,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家国情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上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让学生针对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写一写读后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以后,阅读效率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群文阅读也不再是学生的难点。
结束语:读书人当胸怀天下,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群文阅读,可以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另外相对于单一的文章阅读而言,群文阅读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此类文章的阅读规律和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研讨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裴裴,王攀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国家形象分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8):87-90.
[2]孙亮. 家国情怀:新时代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起点与归宿[J]. 基础教育论坛,2021(1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