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王珊
浙江省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朗读自古历来就是我国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还语文课堂以朗朗读书声"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而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示范;朗读评价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没有正确的朗读方法,一尘不变的朗读形式,缺乏朗读评价等等,都使得朗读教学没有取得应有效果。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做以下几点阐述。
一、朗读与思考结合,领会文章主题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利用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作品的思想情感,是朗读教学的一大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朗读实践时,应引导学生在文字的影响下,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与联想,边读边思考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主题,如此便能让学生用准确的语气、语调、情感对作品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再通过一遍遍有感情的朗读,将其中获得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主题。
例如,在学习《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就通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章主题来提高学生的读技巧。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
儿与树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故事,虽然整篇课文言质朴、简洁,但是却又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读、边品、边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留白,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文章两次写到了鸟儿的“看”,我让学生思考鸟儿在看的过程中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是悲伤,绝望还是祭奠,感慨?亦或是释然?这样,学生边读,边品,边思考和感受,就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二、重视示范明读,教以正确方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朗读形式,也是给予学生正确朗读方法的最直接途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很弱,单靠个人的揣摩很难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而强,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来告诉学生,朗读时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怎样正确地断句等等,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通过示范朗读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课上,我边用轻柔的声音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边让学生进行想象:这条小路被鲜花装扮的多么漂亮啊!“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这时,我用声音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了各学生的服装在太阳下争相斗艳的美丽,时而欢,时而高的朗读学生带来了一场盛宴,促使学生不知不中就模仿着我的声音对课文通行了朗读,在此基础的训练上,假以时日,学生的朗读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三、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生对一尘不变的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关注,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总是运用一两种朗读方式进行,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的新鲜感就会过季,朗读训练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不断创新或变换朗读方式,在以往的试读、齐读、个别读的方法上加入新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就会使得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逐渐提高,并促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以显著提高。
例如,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熟悉文章大意。接着,我挑选几名学生来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读完后,我带领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屋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品质。最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各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能够根据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形象特点来进行朗读,读出了老屋的无私奉献,读出了老屋的伟大。如此,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朗读评价,树立朗读自信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利用艺术性的评价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能够有利于小学生朗读学习热情的保持,帮助学生树立朗读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评价的语言和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朗读优点,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即使在朗读中存在不足,也应该运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指出并让学生接受,从而促使学生的朗读自信得以树立并不断增强,促进学生的朗读发展。
例如,在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位学生抓住了“慢性子”和“急性子”这两个关键性词语,对课文中裁缝和顾客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语气和语速进行朗读,这时,我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其进行了表扬,但是,由于其语速过快或过慢,使得整篇文章的朗读节奏出现了问题,我对他说:“你真是比顾客还急性子,比裁缝和慢性子,请在朗读的时候保持良好的速度。”这时,学生就明白了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地进行了改正。这样,我通过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的朗读自信得到了增强,又及时指出了学生朗读中的不足,促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得到了提高。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和实践更多更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