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七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何微
湖南省宁乡市金海中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了初中生物教学中七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借助科学素材构建学生生命观念,运用实验探究锻炼理性思维,开展合作讨论提高探究能力,以及融合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强化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更着重培养其对社会与环境的深刻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七年级;核心素养;培养
一、借助科学素材,构建学生生命观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借助丰富的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多彩的生命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起对生命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科学素材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在探索和发现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细胞》单元中的《认识细胞》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细胞结构图片或播放细胞显微观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细胞这一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奇妙与复杂。这些科学素材的呈现,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细胞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讲解细胞的生活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文献中的研究成果或实验数据,来阐述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的规律。比如通过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图,结合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分裂的原理和意义。这些科学素材的运用,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从而构建起对生命的科学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和整理与细胞相关的科学素材,如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细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在搜集和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培养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这也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能在科学素材的引导下,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
二、运用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需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中锻炼思维,打破对生物学的固有认知,进而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本质。
以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细胞》单元中的《植物细胞》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来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然后指导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样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装片、调节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结构,这些操作都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等结构,还能深入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种基于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同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也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总之,运用实验探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三、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作讨论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它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中的《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时,先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比如:“无脊椎动物如何适应多样化的生活环境?”、“脊椎动物中,不同类群(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如何支持其生存方式?”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动物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回顾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物细胞结构,还要联系到动物体的宏观特征,如体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从而构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全面的动物学知识体系。这样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旧知识的复习与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的整体观念。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协商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全班分享,对各小组的发现和结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之间的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总之,合作讨论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融合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我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面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生物教学需与现实生活结合,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七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为例,教师在完成本章教学后,可以设计一个以“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不仅限于理论讨论,而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家庭、社区做起,实践环保行为。学生可以调查家庭垃圾产生情况,提出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案;或者观察社区环境,记录并报告污染情况,提出改善建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加深对生物圈知识的理解。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一次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实践经历、感受和收获。通过分享,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环保知识和实用技巧,还能激发更多同学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生物圈的长远影响,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环保的选择。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用电、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对生物圈负责、对地球负责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从而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32):119-122.
[2]黄志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24,(24):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