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唯有古诗词
——帮助学生记忆诗词
刘渊源
怀远实验中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三千多年前,雎鸠鸟的关关声拉开《诗经》的帷幕。“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士大夫屈原心中的执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大海的气魄,也是曹操的不老雄心;“采菊东篱下”的恬淡中,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许多诗句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
但是,古诗词的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等,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从学生学诗的反映来看,机械的背诵有些疲倦。如何带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享受古诗的美好、丰厚,于不经意间掌握需要记忆的诗句呢?我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课内教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84首古诗词,分为课内精读和课外诵读两种,与之前的苏教版教材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古诗词的地位。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旁注释,学习想象画面,说说趣味故事,帮助记忆。
(一)关注注释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首诗旁,都有大量的注释。注释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列举、单字解释、典故等。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看,这些注释是容易被忽略的。比如理解性默写诗句,指向填写典故的内容,只要看过注释都能选择正确,却有许多同学在此丢分。最好在学习每一首诗时,给予学生读注释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哪些是自己理解范围之内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哪些属于常识性积累……
比如《诗经》注释中有这样一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这句注释交代了《诗经》一书的地位,收录时间段、篇目、内容特点等,从中获取一些常识性知识。又如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有三处用典,注释里都有明确的解说,课上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以加深印象,如遇见理解性默写时,学生就可以清晰地作出判断了。
(二)想象画面
许多写景诗句,本身就是一幅画,教学诗句时,不妨多做画面想象训练,用想象画面的方式记诗句,记起来会更牢固。比如,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称誉。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就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进行想象。他说,这十个文字构成了一幅画面,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个,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静寂的感觉就有了。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衬托在“长河”的背后,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这样想象,一幅画面就呈现在眼前了,同时也接触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此扩大了。
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不妨把叶圣陶的想象指引用过来,帮助学生学习想象方法。学生接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仿照以上方法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进行想象,两句中的“月亮”“松林”“石涧”“泉水”四种景物,传出山间夜晚静谧的感觉,给“明月”加上“照”字,可见月夜之明亮,给“清泉”加上“流”字,使泉有了动态,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动与静相结合,以声衬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如果有这种月夜经历,会身同感受;如果没有接触过,领会着作者描画出的意境,也是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
(三)补充故事
许多诗句的产生与诗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讲好诗句背后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对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诗风有极大帮助。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作品时,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时,会提到“元白”之称,不妨和学生说说“元白”两人通江唱和的故事,体会他们之间的情意:当元稹被贬谪到现在四川的通州时,白居易被贬到了江州,两人之间的书信为贬谪生活带来了无限温暖。元稹的《得乐天书》中“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诗句说得就是元稹在接到白居易的书信后,竟激动地掉眼泪,这首诗很好地说明了两人的感情之深。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两地距离很近,两人写诗赞自己所处之地好。元稹说“镜水稽山满眼来”,白居易和诗表示赞同,却说“除却余杭尽不如”;元稹说“涛头冲突近何如”,白居易回“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打欲何如”。无论元稹怎么夸越州好,白居易都能把越州比下去。在这种戏谑之中,将平淡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白居易曾说“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意思是好朋友之间,稍微顺利一点,就互相写诗来提醒,别得意忘形;坎坷不顺,就互相写诗来勉励,不要灰心丧气;分离孤独,就写诗互相宽慰,提供精神支持;相聚一起,就写诗开心娱乐。
了解诗人的小故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无意注意中记住诗人及作品,可以了解诗人所处地域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良好地友谊是彼此关心,彼此提醒,彼此鼓励。这样补充故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有意识地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阅读面。
二、课外活动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安排了三项活动:声情并茂诵古诗(借助声韵感受古诗词之美)、别出心裁品古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样式传递古诗词之美)、分门别类辑古诗(借助诗词选编的方式更有广度和深度地领略古诗词之美)。这一活动形式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带领学生在诗苑中漫步,接受美的洗礼。
首先,吟诵诗词。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借节日的契机,安排吟诵活动。春节欢聚,我们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祭祖,我们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赏月,我们吟诵“明月几时有”;送别之际,我们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活动还可以设定一些主题要求,比如:思乡、送别、爱国、四季、哲理、励志等,让学生从这些主题中选择一个作为一次吟诵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择时就要考虑诗的内容和主题,在不经意间思考、归类、记忆。
其次,歌唱诗词。词本身就可以配乐演唱。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们听着听着就记住了。如今“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更是让许多诗词被唱响,比如:《关雎》、《苔》、《将进酒》、《归园田居》……学习之前,可以播放诗词演唱视频,让学生先跟唱起来,唱着唱着就记住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地旋律唱,或者自己谱曲,这样玩起来更有意思,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唤醒,各种版本的传唱兴盛起来,百花齐放的唱诗词场景,着实热闹。
再次,书画表现。艺术是相通的,一个门类的艺术作品往往可以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和诗词互通。比如,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作品时,都会选择古诗文作为对象;擅长绘画的,可以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创作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使用剧情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演绎,比较适合表演的诗篇有《木兰诗》《石壕吏》《卖炭翁》……经典篇目《木兰诗》有拍成电影的,有戏曲、舞台剧之类的,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学习,然后根据理解进行情境性表演,比如“木兰回乡”一段,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表演,从活泼的气氛中体会木兰的品质,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引导上多一些心思,带领学生诵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读出她的韵味;赏析自己心爱的诗,赏出它的丰富;表演自己能掌握的片段,演出她的魅力……撑一支长篙,在诗词中漫溯,多亲近诗词,与诗词畅玩,一定能激起了师生灵魂深处的审美愉悦感,我们的生活会因古诗词更富有诗意,“相看两不厌”的生活唯有古诗词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让学生爱上诗词,并轻松记住,学生将满载一船诗歌,诗意地生活,给予心灵更多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