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研究员”,项目小组活动发展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 【摘要】幼儿园探索型项目活动借鉴了瑞吉欧的学习小组和项目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创建丰富的环境,幼儿围绕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进行自主的观察、试验、探索,以获取直接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护苗大行动”为例,幼儿通过自主设计项目方案、建立项目小组,在探索中研究毛豆苗倒的原因,救助毛豆苗的方法。
DOI
作者陈晓燕
机构地区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4-03-2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小研究员”,项目小组活动发展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陈晓燕  


【摘要】 幼儿园探索型项目活动借鉴了瑞吉欧的学习小组和项目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创建丰富的环境,幼儿围绕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进行自主的观察、试验、探索,以获取直接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护苗大行动”为例,幼儿通过自主设计项目方案、建立项目小组,在探索中研究毛豆苗倒的原因,救助毛豆苗的方法。
【关键词】  项目活动   探究学习   主体性    科学经验

一、活动缘起:
今天一如往常,孩子们纷纷前往小盆栽基地,突然,涵涵叫了起来:“不好了,我的毛豆苗倒了!”我来到毛豆苗基地前,发现很多长高的毛豆苗都匍匐在地上,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够,导致苗茎太细,无法支撑整个苗体而倒下了。“毛豆苗是不是要死了啊?”“这可怎么办啊?有什么办法拯救它呀!”……小朋友们都为这小豆苗着急。于是我借此契机发起讨论活动,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倒”。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在面对大自然时总是会产生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喜欢问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怎么了”,而孩子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疑问中获取生活经验和学习的方法。《纲要》指出,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与困惑,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将科学设定为幼儿园五大教学领域之一,并明确将“自主探究”“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
    幼儿园的“探究型项目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在教师的支持下,进行自主的观察、探究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样的项目活动往往以“小组活动”进行,在幼儿园中有多种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而小组活动是这众多活动形式中最有利幼儿的交往、自主活动的形式。
二、“救苗大行动”项目活动的探索
(一)探寻原因,初步建构项目方案
1.基于现象,提出疑问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毛豆苗站起来,需要帮助幼儿疏导心中的困惑。幼儿展开讨论,主动探索,建构毛豆苗倒了的原因,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将救助项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建构直接经验。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想法:为什么为倒?怎样扶起来?需要哪些材料呢?



 

2.基于问题,探寻奥秘
幼儿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与幼儿动手的操作的机会。
在就是小苗上,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在平时中不知道如何施肥、施多少、如何架攀爬架……
(1)头脑风暴:通过讨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确定主题,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实践研究:幼儿将自身看做是真正的科学家,如同科学家一样做研究,
通过观察、做调查、表达、商量等方法来推动项目活动的发展。幼儿制作观察手册,通过对毛豆苗的定时、定点观察,猜测毛豆苗“倒”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3)强强联手:面对幼儿的困惑与提问,教师不做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选
择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寻求答案,幼儿自己寻找帮手,利用社区、家庭、幼儿园的各方资源,强强联手,来完善项目活动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孩子们进行了各种“倒”的原因的猜测,急切地寻求答案,这时诺诺说:“我记得我爷爷种过毛豆,可是爷爷的毛豆苗没有倒,结出来的毛豆可好吃啦!”“是的,我爷爷也种过。”我巧妙地引导:“哇!我们的爷爷们可真是种植高手!我想他们肯定有种植秘诀。”宇宇高兴地说:“是呀,他们肯定有秘诀,要不我们去问问他们!”于是我们的“小小调查员”就出发了。
组建“调查小组”,设计调查方案,并向家长探寻种植秘诀的调查。
(二)适时引导,助力救助项目实施
通过一系列的观摩、调查,幼儿对“救助小苗”方案有了初步的决策。引导
幼儿将救助方案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讨论如何进行救助。面对多种方法,展开了使用哪种方法好的讨论。
“我觉得应该先施肥,这样就能帮助毛豆苗强壮起来,以后就不会倒了!”
“不对,应该先架攀爬支架,这样才能更好地生长,不然它肯定一直是歪掉的,哪怕吸收再多营养也是歪的。”
有的孩子说能不能两件事情一起做呢?
能不能把倒掉的毛豆苗凹一下呢?
……
孩子的想法很多,作为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这么多方法,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试一试呀?怎么办呢?”
1.成立研究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救助方案活动。
2.制定小组方案,同步实施计划
幼儿小组合作,通过商讨、分享等方式,灵活采取多种分组方式。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 教育内容的不同分组,还可以根据设置材料的不同分组。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案内容,并绘制方案计划稿。
3.教师适时介入,帮助梳理方案
通过幼儿自主制定“计划——尝试——调整——总结经验”的活动方式,教
师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幼儿所需材料,满足幼儿自己动手的愿望,支持幼儿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开展项目活动并能对自己的探索活动积极进行讨论、分享经验,教师灵活运用策略,给幼儿提供各种推进活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大人们是把攀爬架围拢来,组成一个立体的架子,这样每根棒子都互相有了支撑点,就不容易倒了,加上去的棒子也不容易歪掉了,一下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将活动的指挥棒交给孩子。会发现从活动的初期,幼儿不会探究,不会解决问题,到现在已经能初步独立地解决问题,实践研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他们会关注周围环境,并与之交互,以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积累了各种学习的方法与经验。
(三)拓展区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在项目学习中,幼儿通过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幼儿是活动的实践者,通过实
施计划、调整计划、完善计划,对经验、知识的一次次的建构与梳理中,学习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习惯。游戏中,幼儿逐渐知道了在活动之前要设计图纸,安排自己的游戏内容。
“我们去春游中”孩子们自己设计搭的帐篷,从刚开的的一次次倒塌中,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再一次次调整设计图,最后终于成功搭建了自己小组的帐篷。这样的项目活动可以拓展到各个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构知识的获得。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焦婷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59
[3]隋玉玲.促进幼儿在科学区主动探究的支持性策略[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09  (10):24-25.
[4]张金一.浅谈幼儿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2(12):121-12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