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在学校中一直被边缘化,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由于语文教科书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劳动
DOI
作者谭丽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4月第8期
出版日期2023-09-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有效途径研究

谭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林业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在学校中一直被边缘化,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祖国语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由于语文教科书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融合;途径

引言:高中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劳动教育则强调对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往往将二者分离开来,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健全。故而,研究如何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传授和以考试成绩为首要目标的现象,而忽略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劳动观念,难以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弥补现行教育的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是学生成长、发展和成才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是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仅靠语文教学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和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1.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劳育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劳动相关的主题广泛存在。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育元素,构建一套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课程系统,以此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劳动实践的价值。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内涵。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深入挖掘劳动材料对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学习如何劳动,理解为什么要劳动,传承工匠精神等。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院士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袁隆平院士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经常亲自下田进行实验。他那种伟大的质朴意志和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的精神,正是老一辈革命者躬耕自律的真实写照。

利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把它与日常的社会生产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到劳动者质朴的品质,展现劳动者的风采,并向生命的创造者表示敬意。通过描写袁隆平在试验田中进行杂交水稻试验的点滴,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珍惜和尊重劳动者。

2.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渗透劳动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使劳动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中去,必须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文章深处,加深对文章中蕴含的劳动精神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开展关于“一抓准”“一口清”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从一堆糖果中精确抓取10颗糖果,或者准备一段商品广告词并流利地说出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技能,加深对劳动技能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

再比如,在教授《芣莒》时,对于诗中的“掇”、“捋”、“袺”、“襭”四个动词,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或者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动作。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女子一边唱歌一边劳动的喜悦之情。

故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劳动精神,从而产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劳动实践是写作之源

写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而中学生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学生和学校都忽视了实践环节,尤其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容易操作的实践形式。只有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有了足够认识他们会自觉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观察生活。

例如,学生可以体会父母的职业特点,观察植物的生长,留心所到之处的餐饮店、电影院、图书馆、超市等地点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状态。通过培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认识身边世界的样貌,拥抱外界,体验生活,感受他人的存在。他们能够捕捉寻常事、寻常人、寻场景、寻常物的不平凡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生活的有心人,丰富生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从脚下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结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的推进,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其既精确又不死板。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能力,还能够增强劳动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探究[J].新作文:教研, 2022(1):0295-0296.

[2]赵玉明,马彩霞.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探索[J].新课程,2022(20):24-2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