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之我见
李建刚
仁寿县汪洋镇涂家九年制学校
在实行“双减”,突出核心素养地位的今天,“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已日益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模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作用日益突显。那么,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究竟有何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教学中,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学习、探究和思考,现将这些思考和探究写出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充分认识小学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
1、数学语言交流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性。数学不仅是一门关于计算和图形的科学,更是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教师认为,培养语言交流能力是语文、道德与法制等学科的责任,数学老师可以对此袖手旁观,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2、注重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有初中数学教师告诉我,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对计算、证明类题目很优秀,数学基础也扎实,可是一面对文字叙述较多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不知什么原因。其实,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因为数学语言交流能力较差,对这类题目产生了畏难情绪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已初露端倪。
二、要为学生的语言交流铺设阶梯
1、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过程要伴随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铺设语言阶梯要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开始。如第一册教学“9加几”时,学生计算过程如下:
教学要向学生先示范,学生模仿,最后正确说出计算过程:6可以分成1和5,9和1凑成10,所以9+6=15.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实际上也加深了对算法算理的理解。
2、把图画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用语言叙述思维过程。在应用题中,画示意图帮助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看懂示意图,说出示意图。看懂示意图是指能从图中弄清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的类别(如是植树问题还是行程问题)。说出示意图是指能根据示意图口述数量关系,说出解题思路,说出应用的数学公式,同时说出示意图的作图过程。学生如果能在图画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自由转换,那么应用题的完成就迎刃而解了。
三、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语言训练的过程融为一体
把握语言交流的时机和场景是培养语言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语言交流的过程融为一个整体,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参与语言交流,既可以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精力集中,收到一石二鸟之效。比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在复习同分母加减法则后,出示例子,如 ,让学生回答: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分数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样才能变为直接相加(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直接相加)。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双丰收。
其次,语言交流中的情境设置要富于童趣。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要在情景中进行,创设情景所用的道具、学具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要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要富于童趣。比如第一册学习“同样多”时,选择的道具是兔子和萝卜,由于兔子爱吃萝卜,兔子和萝卜又为学生所喜爱,4个萝卜正对4只兔子,学生训练语言和掌握“同样多”的概念,效果都很好。
四、采取多种语言交流形式,培养语言交流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反过来,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思维的清晰,因此我们希望课堂上学生人人有发言的机会。为了解决发言人数众多和发言时间有限的矛盾,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1、加强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简便易行,同桌交流在新授课中,尤其有利于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比如,学习了千米、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关系后,要求学生进行单位的转换:2千米10米=()米。同桌交流叙述,因为2千米等于2000米,所以2千米10米等于2010米。短短的两句话,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学困生也在同桌的带领下,巩固了新知识。
2、发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用于新知识的巩固,也可用于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时应有小组长和记录员,小组讨论成果要在班级中交流,这样既可以检验小组讨论成果,又可以锻炼小组成员在班级中的语言交流能力。比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每个成员都能总结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如 可以用0.853表示。
3、让学生当好总结小老师。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小结全由教师进行,学生容易消极被动,成为知识的容器,所以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让学生当好总结小老师活动。学生通过回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之类问题,起到了及时总结,温故知新的目的。
五、在实践性作业中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双减”工作开展以来,不仅要求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而且要求更新作业的形式,实践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被大量采用。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要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出操作过程,说出其中的思维过程。总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结合起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梯形,并进行说明:互相平行的两边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两条底边之间的距离是高,并进而在梯形上写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总之,小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持之以恒地培养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减少数学学困生的产生。让我们乘着“双减”的东风,不断创新培养方法,改革培养途径,让学生在培养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