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近几年来,相关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这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有效地发生了改变。而小学生开展有意识地自主学习,可以促进他们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终身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满足当下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把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转换成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此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DOI
作者王长青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王长青

四川省阿贝州茂县凤仪小学校    623200  

摘要:近几年来,相关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这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有效地发生了改变。而小学生开展有意识地自主学习,可以促进他们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终身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满足当下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把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转换成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此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引导策略

引言:

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终身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主学习能力越早培养越好,要在每一个学科中践行。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易检验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越到高阶阶段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越高的要求,即不能依赖于课堂教学,也不能依赖于教师,需要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水平的提升[1]。因此从小学阶段就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品质习惯的养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还要从教材知识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2]

(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成为新的学习理念,当下的时代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强化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强化学生自身的正确价值观念,实现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数学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科目,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相关要求。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引导人。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对教师这一角色存在敬畏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是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教师如果还把自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讲述式教学,那么自主学习活动是无法开展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本位、学生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一直是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教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教师的经验占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个性化学习需求被忽略;知识的传播占主导,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思想、学科精神品质等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发生较大的变化,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中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坚持以生为本。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充分突显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准备。在选择教学的方法时,把学生的兴趣、体验和实际需求作为参考依据,使教育模式越来越完善。那么教学模式该好何构建和实施,学科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落实。目前来说多数教师虽然不再是纯粹的灌输式教学,但也并未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虽然有了较多的交流互动,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却也存在着诸多顾虑,并不敢大胆放手,也对实施效果存在质疑。因为自主学习并不是可以短期内实现并见效的,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而且教师本身也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来提升实施效果。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在教学中去积极落实,有计划、有目的逐步落实[3]

(二)趣味引导,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意识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课上参与意识不够,回答问题多被动,且未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教师要对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地在课上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比如故事情境、绘画情境、游戏情境等。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建立“做游戏——数学学习”“听故事——数学学习”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游乐园的照片与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旋转木马、过山车、卡丁车等游乐活动的过程中想象自己也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再使用多媒体播放各项活动的价目表:1.旋转木马每人2元;2.过山车每人3元;3.卡丁车每人5元。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班级有20人,学校组织我们去游乐园玩旋转木马,一共要准备多少钱?”教师在导入期间创设游玩游乐园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引出2+2+2+2……+2=40与2×20=40这两个算术式,并提出问题:“你能从这两个式子中观察到什么?哪种计算方式更便捷?”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课中“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三)实践验证,类比教学,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教师应对复杂或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践演绎让学生观察具体现象,并引发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迁移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具体现象的规律,在观察结果、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在课上提出具体问题:“黑板面和书桌的表面哪个更大?你是怎样比较的?”由日常事物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讨论,使他们产生对比探究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将面积为1dm2的方格纸、卷尺、计算器发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探索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观察得出结论:1.黑板、书桌表面都是封闭图形;2.黑板面需要由480个1dm2的方格纸铺满,课桌表面需要由48个1dm2的方格纸铺满;3.黑板长4m,宽1.2m;书桌表面长0.8m,宽0.6m。在学生归纳结论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使用面积为1cm21m2的方格纸来衡量,黑板要用多少方格纸才能铺满?如果用它衡量书桌呢?”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比不同面积单位,加深他们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理解。

结束语

总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意识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要以问题为引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方法[J].知识文库,2020(21):30+32.

[2]王飞,姜学玲.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31):59-60.

[3]范纯敬.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指导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6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