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构建

摘要 【摘要】摘要:地理是初中学习的新科目,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却又与之相差甚远的科目。研学旅行在地理学习中发挥很大作用,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旅行的实践中了解更多自己尚未接触的新地形、新情况,学会更多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自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地区内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展开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组织集体旅行、食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于校园内的校外学习和生活。一节完善的地理课堂构建,能给学生带来充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DOI
作者邱文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研学旅行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构建

邱文娟

赣州市第五中学

摘要:地理是初中学习的新科目,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却又与之相差甚远的科目。研学旅行在地理学习中发挥很大作用,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旅行的实践中了解更多自己尚未接触的新地形、新情况,学会更多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自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地区内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展开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组织集体旅行、食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于校园内的校外学习和生活。一节完善的地理课堂构建,能给学生带来充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进度,推动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进步。

关键词:研学旅行,初中地理,构建

引言:中学研学旅行课程是课堂化教育的实践,在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学习机会,也许是常见的自然环境,比如草地、山区等,能够使他们和书本中看到的自然环境比较验证,发现书本中所没有描绘的特点,感受真实的环境。初中地理学习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应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足课前准备。给学生指明研究学习的重点,确立课堂目标。研学旅行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关注学生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突发情况,教师应及时解决学生旅行途中出现的困难,保证学生安全。

  • 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及时有效做好课前预习

进入初中,学生的玩性加大,教师要利用新兴技术,如虚拟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提前做好教案,不仅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兴趣,而且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感。地理是一门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特点的学科,在研学旅行大力推广的当下,地理学科非常适合进行研学旅行,而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研学旅行能解决只从课本中学习地理知识存在许多弊端的问题,是一项将理论学习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的新颖的学习模式,不仅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大好河山,并且加深地理理论知识理解。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而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后,为学生提供高效课堂内容。在课堂上老师提前使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图片或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通过这些途径构建的情景与现实仍有区别。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更应该到现实中去观察体验,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和发现、创造的能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课本《认识地球》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虚拟影像感受地球运动。搜集一些有益于地理学习的纪录片如《航拍中国》等视频,通过视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其他地理地形和地理气候人文习俗等地理知识。地理是自然气候和人文习俗相融合的学科研究,在影像的空间,学生能了解很多自己原先不知道的知识,学到从未接触的习俗等。这种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增加课前兴趣,在课堂沿途旅行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通过一些办法和措施自主解决提出自己的问题。[]

  • 教师要增加课堂研习类型明确课堂,增强课堂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增加课堂研习类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完善课堂构建,积极培养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完成地理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使教学内容更加严谨。对于学生来说,初中生对于外界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更多的课堂研习类型和丰富的课堂内容会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他们会在研学旅行中更加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获得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例如:在课文《地图的运用》中,除了课文中的分辨地图上的方向外,研学旅行中实践利用指南针分辨方向,在夜晚利用北极星,有太阳用影子辨别方向等等。在实践中学会理论知识,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学习内容更加牢固,印象更加深刻。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仅仅停留在对课本文字表面的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常常存在许多理解不足和缺乏真实体验的问题。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亲自观察自然风光,亲自体验人文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 教师利用亲身实践,与学生同行,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

研学旅行是一项室外实践活动,大多时间是在室外进行的。初中生往往活泼好动,对外在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为了更多地了解一些东西而忘记时间地点,驻足在最初的地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实时叮嘱学生,注意保持队形。规定好明确的考察研习范围,在此范围内注意观察学生动态。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老师要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然后在此范围指导学生研学,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分为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辩证思维。在研学旅行中,老师要积极传授和解答学生遇到的许多地理知识和问题,与学生同行,带给学生知识的解答的同时,保障学生安全。带领学生学习地理思维,这是根据思维的共同特点,去逐步认识地理事物,并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内部所需,达到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思维过程,是认识的一种高级阶段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训练。[]

例如:在讲解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时,可以带领学生去不同的地区感受气候变化,了解不同气候形成不同的原因。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熟练运用。气候的不同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体温感受,身处热带,我们感受到湿热,会有很多热带昆虫,而走到东北,我们将看到茫茫白雪,皑皑白雪让我们感受到南方从未体验到的寒冷,这些不同的气候是地区间的差别。而天气的寒冷又是不同于气候的,今天晴天需要带太阳帽,而明天下雨就需要带雨伞雨鞋等工具。初中生正是成长的阶段,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准备好研习的工具,保障学生安全健康。

结束语:研学旅行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有着独特的教学魅力,通过研学旅行完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内容构建,及时有效地做好课前预习。增加课堂研习类型,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了解课堂目标,明确课堂,增强课堂效果。在研学旅行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动态,保障学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训菊. 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参与度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1.

[2]阁承艳. 研学旅行在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2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