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徐晓斌
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八一小学校
摘要:全面的推进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既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道德与法治教师进一步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树立良好的品格与能力,为祖国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真正地运用良方妙药来破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瓶颈,实现课堂教学总体效益的不断跃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引言: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远远超出了文章所述。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仍需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法治教育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德育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重要影响。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落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学生心中。全面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革,进一步以高效课堂构建为契机和载体,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模块进行优化,已然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基本共识。
一、引领学生趣味入学,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群体应当关注问题设计和导入方式的趣味化,引领学生以趣味入学,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群体即可以从其与生活场景的关联程度入手,将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问题设计过程中。譬如,在“我的家在这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以从“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分层思考的过程中认识、介绍家乡风貌。同时,对于家乡中涉及的具体村名、社区名字以及其背后的寓意和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讲述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介绍和表演,以此强化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同时,问题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还应当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这里的“创新”,指的是教师群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反馈纳入到问题设计的范畴之中,让学生能就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和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强调学生意识强化和能力培养的学科,教师应当明晰,无论是问题导入抑或其他教学路径,都应当始终遵循前述目标,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前提需要教师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还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在设计教学课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总结和应用,这样学生可以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发学生思维,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的班级干部选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将不同年级班干部的不同特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设定出最适合的选举要求和方式,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去思考和探究班干部的具体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在进行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才能够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大教育的力度
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其自身就是父母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而这种高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就将这一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将其融入到日常的道德修养课程中。此外,父母也应将子女在学校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家长的引导下,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子女可以更好地实现其良好的道德教育行为能力。而这样的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就是目前社会上较为认同并能被接受的一种道德教育教学模式。因为对学生的教育任务不仅是教师,而且也包括了学生家长的督促。此外,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家长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便于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通过构建这样一个良好的家校协作机制,加强对孩子的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其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现代教育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愈加重视,为建设新一批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构建必不可少,通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构建,将核心教育目标切实贯彻于小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中,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小学生年龄及性格特征,教师可开展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有效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获得思想、意识及行为的升华,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使课堂的有效性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