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探析
树炳妍
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五小学校
摘要:伴随“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名篇巨制不胜枚举。它们起着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文言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基于核心素养选择小学文言文的阅读策略也更值得每一位一线教育者思考。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得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文言文 教学策略
伴随“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名篇巨制不胜枚举。它们起着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显然,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对语言的理解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情操。如何基于核心素养选择小学文言文的阅读策略也更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得出有效策略。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实际运用语言文字中展现出来,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一)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认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了文言文,很多学校也在积极开展传承经典文化的活动,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宣传核心素养理念,大部分教师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但就部分一线教师而言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单一,授课过程中过于强调字词释义,亦或过于要求文言文的朗读与背诵。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下,学生只是理解了文章浅显的内容,或是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翻译文章内容即可,而这样的认知误区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较低。
(二)调动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认识到调动学生兴趣以及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部分教师担心学生学不会,不放心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输出讲解过多。这种状态势必会阻碍教学改革的推行,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策略
(一)熟能成诵,亲近文言
充分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同时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节奏。划分句子节奏可以选择对比的方式,如:“唯/戎不动”“唯/戎/不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哪一种停顿比较好,学生通过比较感受第二种更符合表达。口诵心惟,朗读便于亲近。
熟能成诵,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的需要。如教授《精卫填海》一课,我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并结合注释用自己话讲这个故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了“精卫填海”的精神。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大多是文言文书写,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也是在引导学生亲近文言文,亲近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源头。
(二)结合内容,感悟文化
文言文的学习也要注意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我在教学《囊萤夜读》一课时,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体验与欣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即全文通过短短33个字,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要勤奋学习。
文言文还具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教授《少年中国说》一课,学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在被文字震撼的同时,学生也不禁赞叹其押韵对仗的巧妙运用。顺势而导我会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认识,接着我补充文章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各地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可以说民族危机空前绝后。但梁启超并未放弃希望,他为了激起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写出此文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与希望”。引导学生提取传统文化信息,感受其文化内涵,在学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授之以渔,积累运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式篇起,分体辩论由来已久。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特征。不同体裁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在教授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教授。
如《铁杵成针》一课,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交流感受等方式对全文内容进行理解。同时结合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以读促演的方式走近李白,并这样设计:
活动二:研读人物,聚焦品质
1.文中除了动作描写外,还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2.小组合作演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练习生活实际说说“铁杵成针”带给我们的思考。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了李白幼时辍学,后又明白只要有毅力坚持,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从多角度感受主人公的思想与感情。
阅读是提升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教授方法,并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去探索,通过阅读把握语言意义。
(四)拓展整合,提升思维
思维的发展可以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文言文往往在简练的语言中展现深刻的道理。因此我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拓展整合,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教授《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学生在理清了文章基本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学生围绕核心语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展开探讨李“苦”还是“不苦”。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提到“多子折枝”,认为果子又大又圆,王戎为何会说“此必苦李”呢?围绕这个矛盾点,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整合信息的过程,也是在推导王戎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在文中并为呈现,因此需要学生补全文中王戎思维的留白。因此我在授课时抓住文中“道”字引导学生明确李子生长的地点,即“大路”,大路的特点应该车流量很大。这与文中“多子折枝”是否矛盾?如果李子又大又甜路人怎会不摘。接着出示“诸儿竞走图”引发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王戎见到此种现象会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现象过去经常发生吗?如果经常发生那树上就不会还有这么多又大又圆的李子。如果不经常发生那就证明这些李子有问题,进而得出了“此必苦李”的结论。学生正是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补全文章留白信息,理清了王戎的推理过程,进而获得思维的提升。
结语
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其文化与魅力,对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永不止步,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邵开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20(03):234.
[2]崔云飞、刘扬帆.小学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2-93.
[3]韩依依.小学文言文“体认”教学思维探究[J].文学教育.2023(08):161-164.
[4]张俊.小学文言文思维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0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