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分析
唐德惠
广元市利州区建平初级中学 628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强,从而不仅教学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同时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不断更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改写了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随着教学角色的转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追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曾经教学中的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科技引领教育发展已成定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融合
引言
新时代下,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要通过合理运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策略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获取的能力,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武装教学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通过打造信息化、一体化课堂,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培养创新性、发展性课堂,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教学需要;通过对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课堂讲述、课后评价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1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价值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些费力,尤其对于概念的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如果教师只是应用传统教学工具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智能化教学手段下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探究的技能,为日后的应用打好基础。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还应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以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2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2.1学生的主体性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不足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教师根据备课内容安排教学节奏,缺乏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没有围绕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开展教学,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学生自身也缺乏主体意识。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善于主动思考,不擅长发言,存在明显的“等靠要”思想,在教师提问时保持沉默,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等教师讲解完毕后再记录和记忆。哪怕有些教师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识,也无法落实和实现。
2.2教学内容不丰富
除了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外,教学内容不丰富也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立足于课本讲解知识点和典型例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认为数学学习较为枯燥和乏味,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认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相对较远,容易产生距离感,影响对数学教学的参与热情。
2.3学生压力大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直至今天,这一政策还在贯彻落实阶段,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生压力大表现为:假期培训较多、数学作业较多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对课本知识传授方式过于死板,学生仅仅了解解题的步骤,以至于当换个角度,换个说法出题之后,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形成了思维定势,导致解题不顺利。
3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策略
3.1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对知识进行预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在课堂学习的探索能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抽象性、概念性,因此单纯依靠自主预习的方式与小学生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学习,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提前对课堂的学习树立一定的思维框架,潜移默化植入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能力,满足数学学习的需要;借助微课等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以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概念,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推理与延伸能力,鼓励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2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趣味课堂
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舒缓紧绷的学习情绪,自我调节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换言之,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组织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受到愉快课堂氛围的感染,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中学习知识。
3.3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为主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机械化的特征。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能够将课堂营造出多元化的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将图文内容转化为视听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容易理解知识。
3.4优化教学反馈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馈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率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反馈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的分析和调整,同时缺乏对学生日常练习的反馈,再加上学生存在一些作业抄袭的情况,使得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测试,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的学习进行收集、整理并记录,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5彰显创造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彰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彰显创造性,能够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融合学习的“利器”。在融合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学习空间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孵化学生数学创新的温床,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信息技术的理想主义,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局限性,破除对信息技术的迷信。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展示的方式、渗透嵌入的方式、深度融合的方式。信息技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突破了原有的禁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帮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让学习变得便捷、有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紧密结合,不仅要从融合的视角来考量,还要从深度的可能、实践的可能、创新的可能等视角来考量。
3.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家校合作,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校合作是育人的新模式,可以实现教学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智慧校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预习课件、训练题和作业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指导学生在家学习。学校要利用家校论坛定期发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资料,指导家长对学生的家庭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对于学生反思的情况,家长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师开展交流。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家校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总之,小学是每个学生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要让学生在强劲的助力下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要秉承“双减”教育理念,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数学教学环节中的有效应用,鼓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突破学习困难,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深入思考,探索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蔡承非.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0(34):53—55.
[2]邱静.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思考[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3):45—48.
[3]李鸿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智力,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