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色彩资源建构幼儿审美心理的实践研究
卢惠兰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幼儿园 213138
【摘要】在班级的一次偶发事件中,我发现本班幼儿还不能将所看到的颜色与名称准确地对应起来。我意识到他们在色彩经验方面的缺失以及对色彩认知的需要。于是挖掘色彩资源提升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件事情成为了当下的重点。事件发生时,我班正处于小班下学期,在整个课程实施中一直延续到中班上学期。我将以小中班《奇妙的颜色世界》课程案例为例,具体阐述开发色彩资源建构幼儿审美心理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色彩资源;审美心理;实践研究
审美心理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这些心理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彼此依赖。在幼儿园中,我们主要是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我们知道幼儿喜欢五彩缤纷的事物,其次色彩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幼儿可以随时与之产生互动,带给他们美的视觉体验和情绪感受,因此开发色彩资源对幼儿的审美心理的建构都是有益的。
本次研究具体以观察法、作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这三种办法进行。运用观察法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幼儿的个人作品进行作品分析,在个案分析中丰实经验体系,梳理可行思路与路径,最终形成班本化的课程故事。以下,我将结合真实案例具体阐述。
一、借助色彩游戏铺垫经验,建构审美感知力
班级教师就当日发生的问题进行了班级内部的资源前审议。从当下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价值、幼儿现状、课程目标预设了活动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大自然中的颜色、创设生动的区域游戏环境、提供多种玩色游戏、生成适宜的集体游戏活动等方面,刺激幼儿拥有更多的探究兴趣,引发他们对色彩资源的探索,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回到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次教师看见“幼儿需要”的活动,并非是幼儿主动发起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探究也呈现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经验铺垫式: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幼儿是快乐的参与者。但是幼儿只有即时的兴趣,却没有长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科学区探索时,当他们发现黄加蓝变成绿时,他们是兴奋的。但随着结果的出来,他们的探究过程也就结束了。第二种是自主探究式:幼儿是主导者,教师是跟随者。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探究的方向是未知的,但是幼儿是持续专注的。比如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中,色彩资源与光影发生了碰撞,幼儿间的探究过程更为持续、深入,从而转为主动探究的形式。他们热衷于玩“踩彩色影子”的游戏,主动去思考如何让“彩色影子”消失并不被朋友们踩到。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让幼儿仅仅研究色彩本身,而应该让色彩与幼儿的生活建立联系。色彩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它常见且庞大,它是真实物质的一种特征。如果跳出物质本身,而只研究色彩,那么对于幼儿来讲,可能少了一些“地气”。新资源的加入更有利于色彩资源的研究。
(经验铺垫式) (自主探究式)
二、与生活建立联系,建构审美理解力
带着这样的发现,我陷入了沉思:进入中班的幼儿是否还有这样的探究兴趣?如果继续开展,是按照前期幼儿的兴趣继续探索,还是跟随当下幼儿的兴趣重新开始呢?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思考,我走进了课程资源组教研团队。教研团队中的老师们以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色彩资源特点、已有经验、当下基础和生本课程的模式进行研讨,对色彩资源进行了中审议,最终建议班级教师可以继续创设色彩相关的游戏环境,但不固定幼儿的探究方向。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提高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从生活中的色彩入手,深度挖掘色彩资源,做到多观察多跟进,提升幼儿运用颜色的能力。
(一)在国旗上,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有准备的环境创设背景下,班级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讨论中得知近期孩子们对大街小巷出现了一排排国旗特别感兴趣,于是将国旗与色彩资源建立联系,让幼儿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通过师幼讨论创设红黄颜色桌,幼儿主动寻找相关物品并生成红黄颜色日,感受不同颜色带来的情绪体验。利用晨间签到环节,结合小班共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的经验,让幼儿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当日的来园心情,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
(二)在柿子上,感受色彩的变化与有趣
1.尝尝不同颜色的柿子
在幼儿商量替换下一个颜色桌的颜色时,幼儿结合红与黄混合得到橙的经验,决定将下一个颜色桌的颜色替换成橙色。当时正逢柿子上市,因此颜色桌上出现最多的是柿子。据了解柿子品种繁多,主要根据是否需要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幼儿带来的柿子都是鸡心柿和方柿,它们都是涩柿,也就是说需要脱涩才能吃。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经常会去颜色桌那里观察并聊天,我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了跟踪观察。
观察时间 |
幼儿 |
语言(行为) |
2022.10.10 |
嘉怡(A) 馨逸(B) |
A:这是我们家门口摘下来的柿子。 B:(拿起其中一只柿子)你的柿子偏黄,不是橙色的。 A:没事的,放一放就变了。 |
2022.10.11 |
可可(C) 靖涵(D) |
C:我吃过柿子,可甜了 D:我也吃过,很甜的。 C:我也想吃吃这些,撕溜~ |
2022.10.12 |
妞妞(E) 睿睿(F) 可可(C) |
E:(指着一个皱巴巴的柿子)这个柿子怎么这样子啊? F:(在一旁听着,拿起来看看)好软啊 C:这个不知道好不好吃呢? |
经过对幼儿语言和行为的观察,我意识到幼儿发现柿子拥有不一样的颜色,有的柿子身上同时拥有两种或三种颜色。而且他们还发现柿子有的硬,有的软,还有的皱巴巴的。
|
孩子们发现大家带来的柿子颜色都不太一样,也对柿子的味道产生了好奇,于是我们一起品尝不同颜色柿子的味道。幼儿通过品尝不同的颜色柿子得出结论:1、绿色(青色)的柿子不能吃。2、黄色的柿子涩嘴,还要再等等。3、橙色的柿子可以吃啦。4、里面黑色的柿子有酸味,是坏了,不能吃了。
2.柿子上神秘的白色
当时正逢柿子上市,班级里又有很多孩子带了许多的柿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柿子还可以做柿饼,于是我们留了一些放在科学区继续观察成熟过程,又留了一些放在美工区供幼儿创作。剩下来的柿子,我们决定做柿饼。我们一起观看了柿饼制作的视频,并梳理了操作步骤。之后我们召集感兴趣的幼儿成立了观察小组,小组成员在柿子的晾晒过程中,发现了柿子的表面产生了颜色变化。其中神秘的白色成为了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一开始,孩子们认为这个白色是柿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产生了质疑。最终,我们通过研究确定这个白色就是柿子上面的霉菌。
色彩资源是丰富的,它一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随时都可以让幼儿进行感知。对幼儿来说,在本活动中品尝了不同颜色的柿子味道,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理解了颜色与食物可口的相互关系。同时借助观察的方法感受到了柿子色彩的多样性与变化性。在色彩世界中,幼儿再次体会到色彩的美妙和有趣。在游戏和探究中,一步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提升了幼儿的审美理解力。
三、大胆运用色彩,建构审美创造力
在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色彩学习经历着从辨认到运用的过程。而辨认与运用也不是相互孤立的状态,幼儿在识别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在感悟得到创造力的提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颜色经验也在幼儿生活中的不断流露。
游戏状态 |
作品 |
分析 |
|
|
幼儿在阅读区自制图画书 |
小花在这里,太阳把它晒得很热。
太阳下山了,小花还在这里,很冷。 |
颜色的冷暖:幼儿在这创意地用颜色表示小花的状态。红色代表被晒的很热,蓝色代表很冷。 |
|
签到桌上幼儿记录了黑色心情 |
我观察到该幼儿签到了黑色,于是问:“你今天感到恐惧吗?”幼儿回答:“不是,我感到紧张。因为一会儿要故事表演了。” |
颜色的象征性:如何表达紧张的心情,该幼儿创意地使用了黑色。对该幼儿来说,紧张还带有一丝的害怕。 |
|
幼儿在美工区创作《梅花》 |
|
颜色的创意表达:该幼儿将白色、蓝色、红色进行了混合,调出了非常浪漫的背景色。在这样的背景色上,幼儿进行了梅花的创意表达,并添加了人、山、鸟,营造了一种美的意境。 |
四、总结
开发色彩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的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幼儿、解释背后原因、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游戏、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猜想的办法,一步步建构幼儿的审美心理。
在小班下学期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已经获得了相关色彩经验,提升了审美感知力。在中班上学期有准备的环境创设背景下,班级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将国旗与色彩资源建立联系,让幼儿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通过师幼讨论创设红黄颜色桌,幼儿主动寻找相关物品并创设红黄颜色日,感受不同颜色带来的情绪体验。利用晨间签到环节,结合小班共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的经验,让幼儿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当日的来园心情,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提升了幼儿的审美理解力。
面对小班幼儿,我们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借助游戏来铺垫经验,使其感受色彩;面对中大班幼儿,我们可以作为跟踪者、记录者、追随者,挖掘色彩的象征意义。更可以与其他资源建立联系,将色彩建立在真实物质之上,让幼儿主动去发现色彩的有趣和丰富。最后,我们鼓励幼儿大胆用色,让色彩服务自己,将自己的色彩经验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湄.走进彩色的世界—幼儿色彩感知觉的特点与培养 [J]. 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