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郑燕梅
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勐库中学
摘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旨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倦怠心理。因此,寻求符合新课改新理念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应注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理念,强调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一、基于生活化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首先,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更加关注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与自主能力的造就。因此,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填鸭式教学,倡导新型的以引导为主的教师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以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强调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和感悟生活,并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落实学科内在特点的要求。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统一,缺一不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初中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德育任务,塑造正确三观,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说教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低、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不高。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政治学科,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国策四大板块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将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生活实例进行系统整合,有效融入课程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学科内在特点。
二、基于生活化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式
1.创造真实而新颖的教学情境
要想生活化理念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关键在于创造真实而新颖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育元素,发挥教材的效果,还需要超越教材的限制,结合社会实际,主动创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情境创设要同时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琐碎的生活细节。情境要具有真实的氛围,同时也要有创新性,通过动态变化的信息刺激给学生带来新的情感体验。其次,情境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度性。最后,情境创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探索来增强问题处理能力。例如,教授《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迟到》。表演结束后,让每位学生在卡片上列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五种角色,并说明每种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确作为社会一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履行应尽的义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引导学生站在情景剧中人物的立场上,体验他们的感受,引发情感共鸣,促进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2.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往往将记住知识点作为首要任务。然而,部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前解开学生的疑惑,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理解起来会更加困难,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避免让学科变成空洞的理论教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
例如,教授《善用法律》时,可以选择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欺凌事件作为课前引入的材料,并询问同学们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以往对校园欺凌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是正常现象,认为没有打架就没有交情,不久后就会和好如初。面对长期的欺凌,更多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来说并不罕见,很多同学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甚至有些同学现在仍在默默忍受伤害。相信许多同学都很关注这件事,迫切想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类事件。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够让同学们带着他们的疑惑迅速融入新课的学习中。
3.实施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以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如问卷调查、社区活动、知识讲座、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共鸣,从而获取和应用知识。
例如,教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村委会和居委会,亲身体验其运行机制,了解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调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目的,即确保人民更好地参与决策。又如,教授《凝聚价值追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理解,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实际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听、看、感受,将学科知识内化,更好地指导他们的生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强化他们的生活理念和道德思维,充分彰显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树立是培养其综合素养的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生活化元素,使学生遵循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34):147-150.
[2]祝林青.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