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探索
袁俊杰
仁寿县谢安镇鸭池九年制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学生利用已学数学内容和数学语言解答数学难题。如今,考虑到小学应用题解题效率较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得以形成,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行动中,进而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高效课堂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还不够,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一种有效途径。文章将从培养学生审题习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来探讨。
一、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寻找做题方法
审题,是同学们做应用题时最基本、最易被忽视的环节。同学们有了好的身体习惯才能迅速在头脑中分析题干知识、寻找做题方法、提高效率。所以,老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仔细地进行审题,并且交给他们有关审题的技巧。在应用题的审题教学中,指导学生眼睛要看,手要看,心要看。"眼到"是指导学生仔细浏览主题,是直接获得信息的最有效方法。"手到"就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身体过程中作些记号,把题干上的重点圈画出来。
二、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答案精确度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应用题内容的分析。首先,对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上的应用题具有条件简单、与问题相互对应等特点。所以,在应用问题求解中,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解决应用题时,不仅要找到应用题中的显性条件,还要对隐性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讲,应用题难度比较大,这将会影响学生解题效率和答案精确度。其次,对应试问题的发问方法进行剖析。应用题教学重点是切实解决应用题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尤其是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和问题,按一定的步骤进行正确解答。
例如,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即图书室长宽高分别是480厘米、450厘米、400厘米,如果将10600平方厘米的门、窗户全部拆掉,再将墙面、屋顶全部贴上墙纸,那这间屋子最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壁纸?在这类应用题中,因学生思维空间意识不强,逻辑能力不强,所以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地进行处理,用长宽高相加减去窗户面积。
三、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并且运用信息技术来模拟生活实际,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知识,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一些圆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图形面积。然后让学生观察所画出的圆形在不同大小和形状下的面积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它剪开了会怎样?”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将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还能让他们主动地探索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画出的圆形和实际生活中的圆形进行比较,并让他们说明理由。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师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到面积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地加深他们对圆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使学习内容回归于生活,让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们感受生活的过程,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更亲近课堂、更亲近老师,更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内容要回归生活,要求教师必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将学生与生活连接起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没有办法让小学生直接理解他们从未见过的数学现象,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法来吸引小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将教师头脑中思索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灌输,可以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在学习“乘法的运算”一课中,课本中原本的内容极其枯燥,所以,现实生活中,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将书本中的情境完美的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活跃气氛的同时,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能只思考愉快的氛围,过度的兴奋只会让小学生脱离学习的正轨,需要教师把握情景引入的适度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性遵循设计优质应用题的关键性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整合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同时在练习题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