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态度等方面。这些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DOI
作者郭冬楠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郭冬楠

哈尔滨市第八十八中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态度等方面。这些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借助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视角的优势,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以更端正的态度和观念看待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的规律。这将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教师可以从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特点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一些国家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二、通过情境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需要善用情境构建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的发展。通过构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其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一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并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人地关系问题,比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情境构建,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三、导入生活实例,强化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生活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在学习“产业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来分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布局特点。对于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和限制条件,讨论农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优化方向。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农业区位的内涵,并学会分析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

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当地著名工业区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在选址时的考虑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可以掌握工业区位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和发展趋势。

对于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讨论服务业布局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服务业的需求特点、空间分布和竞争优势,学生可以了解服务业区位的形成机制,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评估服务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优化方向。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生活实例的引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应用。

四、以任务驱动,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下,教师应紧跟新课标的发展趋势,重点加强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任务操作,能够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当他们未来面对地理实际问题时,就能自主探索并掌握相关的地理规律。

例如,在教授“产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设置一个驱动式的实践任务。这个任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实体商店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学生就能以任务为驱动力,系统地整理地理学习思路,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践常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策略,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应对现实生活和未来挑战的能力。借助文化视角,我们强调人地协调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情境构建和生活实例的导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探索并掌握相关地理规律。这些策略的实践与完善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完么才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73-75.

[2]丁鸿涛.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06):18-2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