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初中地理老师对核心素养培养逐渐转变。其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概括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及学科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明确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育人本位”的教学方针,深入优化地理教学理念、方式与手段,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品质,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OI
作者陈清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3-08-0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陈清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六库中学

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初中地理老师对核心素养培养逐渐转变。其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概括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及学科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明确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育人本位”的教学方针,深入优化地理教学理念、方式与手段,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品质,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质量把关,围绕地理素养展开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具有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理教学应明确学生素养的核心要素,使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获得双重提升,注重对周边地理现象的引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具有实践基础,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入,保障地理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一种理念,在被提出一段时间之后就迅速风靡教育教学领域。相应地,中学阶段各个学科也都正式提出与本学科相关的核心素养内容。其中,地理学科逐步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教育领域开始思考与分析,如何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才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并助推社会快速发展。从2016年起,核心素养在我国地理学科教学中得到深入推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以及定义也更加清晰。从素养这一本义层面分析,地理学科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地理技能、知识、方法以及理念,或者说是一个人利用地理视角观察事物并依托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内在素养。一般而言,中学生具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人地协调理念、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原则分析

(一)主体性与主导性

过去地理教师长期采用讲授式教学策略,向学生机械灌输地理学科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地理教师要认真贯彻主体性原则,还给学生学习、思考、探索的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地理知识,这样不但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在自主学习探索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因此,地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控学生的探究方向与学习状态,灵活采用情境创设、课堂提问等形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学习态度

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科学精神,以兴趣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产生厌烦情绪,推进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地理学习应遵守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原则,使学生能够认清地理学习的本质,端正地理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保障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学习状态。

)开放性

传统封闭、机械的地理课堂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开放、高效的地理课堂,打破地理教材的束缚,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核心素养维度内容,灵活引入适宜的教学资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高效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地理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总结。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系统化整合生活中的各类地理知识,不仅需要不断强化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源于生活中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通,拥有充足的活力,还需要不断强化地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运用知识,并发现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体验与感受生活中的乐趣,进而形成核心素养。最后,引导学生在我国气候图中找出三江源区域的实际位置,依托三江源五道梁气温曲线图、降水图,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图分析与研究三江源成为大河之源的主要原因。这样,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得到深化,并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重视情感渲染,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通过学习地理知识,逐步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观念,依据人地协调理念规范和约束人类活动。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仅仅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点,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观念,而是要充分重视情感渲染的作用,创设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优化。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水平,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具有自己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需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围绕地理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教学效果。例如,“黄土高原”区域知识教学过程中,以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作为教学的开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确保学生地理能力的激发效果。思考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问题看法上具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思考能力培养需要有组织地进行,将课堂发言作为学生考核的要素,通过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见解,保障学生能够对问题完整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具有必要性,需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制订合理的地理教学目标,针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展开教学活动,改进地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地理教学应围绕实际内容展开,使学生逐渐完成对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能力,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使核心素养教学能够发挥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晓童.中学地理跨学科教育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2]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2(7):3-7.

[3]庄科敏.初中学段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七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为例[J].考试周刊,2021(15):155-15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