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析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劳动教育的逐步深化,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期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DOI
作者曹胜利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第22期
出版日期2023-12-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析

曹胜利

乐陵市开元中学  山东省乐陵市  253600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劳动教育的逐步深化,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期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劳动教育是一种通过参与劳动过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形成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一、创设劳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与劳动相关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劳动意识。在“表格制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关于家庭一周家务分工的表格。这个任务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制作方法,还需要他们进行家务劳动的规划和分工。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细节,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如果能够与日常生活和劳动相结合,就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表格制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表格来规划和记录家务劳动,并且鼓励他们在家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在制作与劳动相关的作品时,学生需要充分考虑到作品的设计、制作和呈现方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同时,通过与劳动相结合的作品创作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之处,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通过与劳动相关的任务和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例如,在“表格制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表格制作知识应用到家庭预算规划、时间管理等方面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二、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入任务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在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设置与劳动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通过设置与劳动相关的任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教授“网页制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校园环保”的网页。这个任务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还需要他们去调查环保问题、收集相关资料、设计网页布局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网页,还了解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完成任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校园环保”网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尝试、探索、调试,最终才能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此外,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点子。同时,学生还需要与同伴进行协作、交流和讨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内涵,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

三、合作探究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等重要的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寻找新颖、独特的创意,以使自己的海报更具吸引力。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频繁的交流和讨论,这无疑会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也为班级和学校争取了荣誉。这种集体荣誉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这种教育模式的更多可能性,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我们发现将二者相互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荣华. 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培养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J]. 中小学电教, 2023, (09): 49-51.

[2]王岳斌, 李佳嵋, 杨倩. 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 2023, (17): 66-68.

[3]曹荣军. 劳动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析[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 19 (21): 122-12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