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赵静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08-0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赵静

黑龙江省讷河市实验小学  161300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随之增加,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从低年级开始进行环境环境教育现已势在必行。

一、环境教育的必然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如今的环境日趋变坏,大自然多次鸣钟,为了我们大家和未来的子孙,防护和提高人类的环境水平,已迫在眉睫。对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的科普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生态环是人类赖以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无视自然环境,继续破坏大自然,这无疑是人类在自取灭亡。向世人呼吁:“保护地球,拯救地球!

依我来看要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对环境的敬畏之情,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如今的小学的生态科普,就是将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课堂上进行的环境科普,主要是通过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来进行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把课程中有关的环境科普知识点作为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切入点,使其融会贯通,如此一来便能形成环境保护的系统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现今的小学生是将来的主人,随着文明的进步,他们则是破坏环境的直接受害者,同时也是坏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自然环境的好与坏,极大决定着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因此,借助课堂教育的有力因素渗透环保,在当今小学尚未专门设立环保课的前提下,在语文学科中增加环保内容既不增设学生负担,又能很好的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1、进行爱护生物资源的渗透教育

保护大自然,绿化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环境,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种花种草,沉迷盆景,既能抚慰心灵,又能振奋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环保行为。绿色意识的存在与否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一个例子是《林海》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大兴安岭的美丽在于它被珍贵的树木所覆盖。这确实是一片森林的海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另一个例子是《小狮子艾尔莎》、《白鹅》等文本,让学生掌握动物的种类、外貌和生活习惯,同时感受作者对它们的热爱。让学生意识到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让学生们知道,近年来野生动物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随意砍伐树木、环境退化等原因,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开展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教育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然而现阶段,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了。那么人们应该停止浪费水吗?有人会说地球是蓝色的吗?怎么会缺水?让我告诉你!地球上有很多水资源,但是谁能考虑到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淡水资源呢?而且这些淡水资源的很大一部分无法利用。如分布于高山南北两极的冰川水、高寒地区多年冻土下的冰层和深层地下水等。

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节约用水”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但却更加难以做到。需要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不浪费水资源的好习惯。

3、开展防止空气污染的教育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只有增加对地球的真爱,人类才能坐上“可持续发展”的列车走向文明的远方。例如,在教授《太阳》时,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的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并认识到没有太阳,我们美好的世界将不会存在。而要更加深入了解地球,让孩子养成环保意识,并向亲朋好友推广。不焚烧、不排放有害气体,防止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4、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极力开发课本中的环境因素

小学语文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些关于自然景物等的描写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以情动人,利用文章中优美的词语,让学生放飞思绪,体会大自然的美。利用多媒体展示环保材料,从而增强孩子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志,抵制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在教学时,要明确人类面临的不利因素,了解其中的对应利害。教师善于指引学生放开思绪,进行对比,针对环境的是如何恶化,为什么恶化的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加深对人与环境的联系,批判人类肆意破坏的行为。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议

1、加强市和各区、县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接受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环境教学的新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首先环境教育最为迫切,强调人口、社会、环境与发展协调进行。教育就是为提高人的素素质,就是为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同样小学语文教育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培养学生对对自然抱着一种正确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可以利用改造环境,而不能一昧地征服环境。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教师本身对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新信息,充实自己,不仅在课堂上教学育人,更要在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2、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1)借助课件,网络、书籍、电视等媒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孩子们人口剧增、地球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土地沙漠化等不利因素有个初步认识。明确臭氧层产生漏洞、热带雨林消失和城市生活的浪费是其主要原因。让学生明确,只有善待地球,才能善待自己,保护地球,才能保护自己。

2)经过语文课外活动,巩固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除了教室教学外,课外活动有更广阔的天地,如:动物园、植物园等,可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保问题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可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离开校门,拥抱大自然,例如春游活动。让孩子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刺激孩子对美好环境的憧憬之情与环保意志,这有别于课堂教学,他是学生亲身体验,能更深层次领悟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

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这需要我们一代代自始至终的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绿色伦理”观念。这是社会给予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事的义务与责任。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使学生自小就养成环保意识,是满足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要一环,可谓势在必行。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