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郊学校卵石画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石头 纳世界》案例分析
翠屏区西郊中心小学校 赵余勤
摘 要:宜宾市翠屏区西郊小学校位于宜宾市翠屏区西郊街道区域内,有师生千余人,占地近二十亩,是当地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社会美誉度高的城郊小学。学校毗邻金沙江,江边有丰富的鹅卵石资源,学校组织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出 “卵石画”特色课程,并在近三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生卵石画作品,而富有情趣的卵石画特色课程已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闪亮名片。
一、案例背景
(一)艺术育人的主渠道
艺术教育通过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人的精神品质起到培养和升华作用。通过挖掘和开发富有特色的卵石画课程,弥补学校艺术教育的短板,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训练学生的艺术技能,是发挥学校美育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渠道。而且在课程教育教学中,通过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会极大提升孩子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
(二)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城郊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有限,而艺术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又造成农村城郊学校与城区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差异较大。由于区域艺术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导致农村城郊学校艺术教育短板亟待补齐补足。
我校地处城郊,学生大多来自城郊及农民工务工家庭,艺术资源和教育普及非常受限,导致学生艺术教育基础薄弱,但孩子们通过学校美术教育的熏陶和学习,极大激发学生们热爱绘画,乐于发现美和动手创造美。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极需要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嵌入和引领,学校组织美术教师积极工作,创设卵石画特色课程为学生们打开艺术的大门。
(三)美术教育的课程化。
卵石画,是指在石头上绘制适合卵石形状的图案,以鹅卵石为主材,依据鹅卵石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铅笔勾绘图案,并以颜料上色,绘制图案;也可运用各种材料发挥想象,在鹅卵石上进行创造和描绘,通过拼贴塑造。融入现代写实、中国民间元素、卡通元素等,创造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形式。
学校地处金沙江畔,岸边鹅卵石形态各异、资源丰富,经过前期广泛调查和组织,学校领导和美术组教师在多次商讨和积极准备后,确定学校全面开展卵石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在石头上作画,发挥想象,融入多元变化,通过材料、色彩、造型、构图的不同,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突出的卵石画,积极打造卵石画精品美术课程,并且把卵石画特色课程建设列入学校综合校本课程教学体系中。
二、目标内容
(一)课程目标
1.培养艺术素质。通过学习卵石画,学生在观察、体验、合作、讨论过程中,能够从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个人感受方面对卵石画创作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从而在学习与创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2.培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需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同时需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意志品质。一幅好作品从选石头,上色到构图、绘画,最后到作品完成,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周,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更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做事认真的品质与习惯。
(二)课程内容
1.课程选材研究。开展需要卵石的选材学习,鹅卵石的选择有大小、形状、材质、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不同的卵石可以用作不同的创作内容与主题。
2.课程教材开发。每一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画什么、怎么画,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美术组老师们通过实践与探索,形成学校独特的卵石画校本教材,形成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与目标。
3.课堂教学策略。课程必须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准备材料、教学步骤和教学重难点等,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形成校本教材,供教师教学使用。
4.课堂教学评价。在对课程教学实施开展评价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的体现形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上都需进行延展和深入研究。
三、开展实施
(一)实施原则
1.审美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2.原创性原则:教学中要坚持实践为主,学生原创为主,通过示范教学教给学生绘画的方法与技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3.体验性原则: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实物展示,评比表彰以及等级评比等形式把学生的创意作品进行充分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卵石画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4.个性化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因材施教。
(二)实施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与分析,疏理相关问题和科学论断,作为本案例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
2.问卷调查法: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获得案例需要的真实基础。
3.案例分析法:针对不同情况,制定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对“个别”性和“典型”性进行分析研究。
(三)实施步骤
1.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课程建设协调小组、课程实施小组、课程专家顾问小组,确保课程开发建设有序有效。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立课程建设目的、目标、内容及具体实施步骤,确保课程建设高效开展实施。
3.把握标准,组织学习。组织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及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文章和理论,做好理论储备和积累。
4.摸底调查,全面了解。了解学生对乡土美术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开展学生对卵石画的专项问卷调查。
5.分期选课,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开展以卵石画社团为主的活动课程。
6.统分结合,保障学时。“卵石画”特色社团兴趣活动课程安排在每周三次社团活动时间学习,教师根据实际开展“创意卵石画”主题教学。
7.教学研讨,感知积累。由美术组教师为负责人,开展卵石画教学研讨,通过教师研讨,教学示范,互相交流,探讨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设计等。
8.丰富活动,总结经验。开展优秀小画家评比表彰、开展卵石画作品展,评比表彰社团优秀学生,通过活动总结和反思。
9.收集整理,形成成果。收集教师上课视频、图片,学生卵石画优秀作品集图片等,形成专门的教学导案,创设专题“创意卵石画”校本教材。
(四)双向评价
设置科学有效的师生双向评价体系。西郊中心小学校“创意卵石画”辅导教师考核评分表
(一)成果整理
形成“创意卵石画”教学案汇编和“创意卵石画”校本教材,学生优秀作品建成 “创意卵石画”展览馆,目前,卵石画社团已有2000多件师生作品,并包含动植物造型、粘贴艺术、生活场景、原石创作等多个类别。收集学生创作卵石画的过程资料,如:教师上课视频、图片,学生卵石画优秀作品集图片等,制作成了学生主题作品画集和课程专题视频。
(二)展示推广
学校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提升,撰写教学案例、经验论文若干,教学成果丰富。学校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美术卵石画教学》、《创意卵石画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卵石画构思立意的方法》十余篇在国家、省级、市级刊物中发表并获奖。丰富的卵石画作品成了孩子们的大世界,用画笔绘就了小石头的大世界。
特色课程先后在《教育导报》《四川电视台》《宜宾电视台》《四川法制网》《四川教育网》《宜宾新闻网》《翠屏教育》等平面与网络媒体广泛宣传,卵石画特色课程已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学校在教学楼之间设计建设了卵石画形象墙展示师生卵石画作品,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
(三)课程育人
“学生在石头上绘画,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比纸上绘画更有利于孩子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构思,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美术老师赵余勤说道。
原本空闲时间爱玩手机的孩子们,总是往美术教室跑,哪怕周末,都自愿去美术教室“补课”。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绘画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特长以及审美感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
六、反思拓展
目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料收集工作亟待加强;师生对卵石画课程的参与度有待提升;还应投入更多精力开展完善专业师资和场地的建设;优化评价方式,继续高质量的优化课程教学的双向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接下来工作方向一是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料建设收集整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专兼职老师培训学习,引导更多老师参与;三是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完善 “创意卵石画”展览馆及教学场地;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师生双向的教学评价机制,多措并举推进课程建设更好发展,同时优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核心支柱,彰显学校文化。为此,学校将以构建卵石画特色课程为抓手,全面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推动校本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开发出校园排球、经典合唱、趣味英语、趣味数学等近20个特色校本课程。学校也先后评为宜宾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宜宾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宜宾市环境节约友好型学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