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王巧
仁寿县宝马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教学方式的创新贯穿数学学习过程,是《新课标》中多次提及的内容。教师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多样性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巩固学习基础,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授课环节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总结解决典型数学问题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之掌握一类问题的解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学习基础,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不足的,无法将更多的鲜活的、丰富的、新鲜的数学资源传递给小学生,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利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懂得数学的世界中,不同的资讯、数学原理以及其他的一切知识都是日新月异的,并且是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传递出不同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强化也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打造出更为有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处理数学学习任务的同时,让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在知识的海洋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一、改进教学方式,挖掘数学德育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德育知识,并与之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可以采用组织德育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或者活动中进行复读,一味的告诉学生如何是德育,学生并不能将之余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不能完全理解德育的意义,只能一味的死记硬背。作为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活动的形式推进学生对德育的感知。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小明村边上有一条河,平均深度是1.0米,小明的身高是1.3米。夏天来了,小明想要下河里去游泳,妈妈说不可以靠近河边,太危险。可是小明觉得河水的平均深度是1.0,离自己的身高还差很多,认为很安全,小明的想法对不对?在这样的问题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小河的平均深度是1.0米,不代表河的每个位置都是1.0,万一最低的位置是1.5米,那完全淹没了小明的身体,这是十分危险的。最后通过这样的分析模式,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真正定义,从而了解学生平均数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社会上的事情。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思考,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给学生一个明亮的数学认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明白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可分离,实时紧密相联。
二、加强实践练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进而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形与几何之间的区别,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来掌握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其实践能力。
三、注重素养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效的评价不仅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从而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基于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提升对评价环节的重视程度,合理创设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比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若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的多功能优势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并让学生在练习完毕之后对自己在整个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根据练习结果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后,教师可以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对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视角再一次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动,运用鼓励式的语言进行总结评价,如此既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现,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一定地锻炼。
总之,如果小学生在陈腐僵硬的课本中不断浑浑噩噩度日,断然难以成为一个第一流的数学学习人才,这也是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事情。教师对此要完成足够深刻的思考,从而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去加以应对。因此,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理念以及配套的能力,对于全体的小学生是意义重大的。教师要能让自我的头脑时刻保持鲜活,进而做出对学生有利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辉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式[J].教育评论,2000(04):81-82.
[2]李倩.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