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作者姓名:刘一臻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古香小学
邮政编码:471000
摘要: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措施,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措施
一、对“双减”政策的解读
对于“双减”政策的理解,《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要求学校切实提升教育水平,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知识学习和自我成长。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家长的压力,但对于教师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增加。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小学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次“双减”政策的发布,不仅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还提出了创新教学的思路——增质。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改进和创新课程、作业质量以及教学方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缓解教育压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具体措施
1.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
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生活情境是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具,通过游戏、话剧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生动再现课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学习更加热情,而且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深入感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接受的难度,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文时,为了使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我组织学生一起编写了一个课本话剧,并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在演出中,学生不仅要使人物对话自然流畅,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教材剧表演,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深化,他们还发挥了想象力,勇于创新。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将识字、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在“减负提质”的教育环境下,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中识字、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单一线性序列,而是注重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将识字、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并创设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情境,将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们从识字入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讨论“龟裂”一词中的“龟”字是多音字,然后追问它在文中的出现位置以及学生的感受。接着,通过阅读和分析各个场景,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无私和奉献,作者因为母亲的爱而“鼻子一酸”,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并用一段话来表达。通过主线问题将识字、阅读和写作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3.利用信息技术,突显教学重难点
与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利用信息技术来综合运用文本、图像、视频和FLASH等教学资源,可以创造逼真的场景,将晦涩抽象的语文知识简洁、形象和直观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将这些知识的难点和疑点转化为微视频,可以围绕这些知识展开简短而完整的教学,实现将复杂的知识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反复学习,直至完全掌握。这样既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时间。
例如,在辨别成语的正确与错误方面,学生常常遇到困难,考试中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简单地涉及几种成语误用情况,并举两三个例子,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逐一详细解释六种成语误用情况,并涉及至少十五个相似的成语,让学生对成语有更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发布班级博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点击和留言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以文言文复习为例,我们制作了“断句”微视频,学生的点击量远高于其他课程,反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消化这一内容,教师及时“堵漏”就成为必然。利用这一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4.打破传统作业的固化体系,创设多样化的作业设计
作业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教师和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来突破传统作业的固化体系,实施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确保学生学有所获,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例如,采用引导式设计的语文作业。引导式设计是指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作业的实际效果,使课后作业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充满目标感,每次完成任务都会有丰富的收获。例如,在教学“草原”这部分时,可以将课后作业分为几个部分:1.找出原文中出现的景物;2.解释这些景物代表的意义,结合画面信息进行讲述;3.分析作者为什么选择绘制这样一幅画,代表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来说,学会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要素是非常关键的能力。通过完成以上几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此时可以让他们写下一段感悟的文字,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如,作业的分层设计。学生的潜力、能力、天赋、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语文作业应满足各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作业目标,并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作业旨在培养基础能力,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B层作业发掘学生学习潜力,适用于学习态度良好,且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C层作业旨在拓展知识,适用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金色鱼钩”这节课时,教师先布置预习作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安排:A层学生熟练阅读原文,努力认识生字并组成词语;B层学生在熟读原文后整理文章思路,口头表述要完整清晰,能够简要阐述课文中的事件经过,并能清楚回答具体问题;C层学生在熟读原文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品格的欣赏。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升。
再比如,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合作性质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口语交际部分的“讲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搜集相关的故事,并合作创编一段剧情,然后上台演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林婉莹.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增效[J]. 考试周刊, 2022, (14):30-33.
[2]彭兴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