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如何提升教学效果
苏炳德
眉山市天府新区兴盛学校
摘要:新课改政策提出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而言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才会进一步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课程构建中首先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引入案例教学法,合作式探究以及转变教学思路和理念等方式确保学生学习思维的提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打破学习定式,实现个体学习思路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物理;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其中,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教育界要求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师为主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为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让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有进一步地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摆在教育界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的正确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以及最后会产生的结果进行无限的联想,从而让学生对此种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效果。
例如,对于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课上的几个小实验:自制会跳舞的“小人”、在倒置的漏斗下放一乒乓球用力向下吹气,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人”会跳舞、乒乓球为什么不向下不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这样很自然地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势引导出物理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激励他们要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养成刻苦钻研、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仔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实验去验证所学物理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去揭示自然的奥秘。
二、应用案例教学,提高物理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出真实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进行知识内容教授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现,由于物理知识点比较抽象,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很难用三言两语就给学生讲解清楚,而利用具体的案例,加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学科知识。
例如,在学习力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案例,比如机械运动相关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运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升它的运用能力以及思维的创新能力,进而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得以解决。
三、采用合作式教学,有效拓展学生思维
物理课堂从其自身特点上来看既需要良好的个人知识素养,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素养,尤其是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教师应尝试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案,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探讨,形成互动性思维,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拓展。
例如,在《重力》相关教学中,首先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合作性探究问题:“太空中为什么是完全失重?有重力吗?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当电梯运行时,电子称的示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通过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讨以进一步满足高效课堂的构建需求,同时在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应科学化的进行组内的组员分配,如组内4人或是学习能力互补,或是学习能力相平,避免出现小组综合学习能力过强、过弱,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思想转变,促进课堂教学先进化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让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围绕着素质、科学、现代等关键词而展开。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需要填充高效课堂的具体内容,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朝着先进的方向转化。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宽物理认知,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需要强调物理认知的层次感,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普及物理学家牛顿和其生平往事,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发展历史,对比亚里士多德之前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理论,从而发现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根据书中课本提到的理想斜面实验,让学生思考“力”究竟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唯一原因?如此,学生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的比对不同的物理观点,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带入疑问去听讲,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丰富物理课堂内容。之后通过课程知识的讲解,学生会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并且学习物体和力之间的科学关系。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