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模式
王智勇
仁寿县富加镇初级中学
摘要: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矛盾的。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构建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构建
引言:在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单调乏味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然而,教科书上的教材知识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拓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也有一些教师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需求的关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导致教师讲课时自己讲,学生听课敷衍,学习气氛差。在新时期,历史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独特看法和对国家的热爱。然而,教师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对历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进而造成了历史教学的效率低下。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育
兴趣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动力,从而逐步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而为实现兴趣的培养,就需要意识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为此,在历史课堂中需要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更为积极。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创设氛围的过程中应当围绕学生进行,体现人文性特征,促使学生可以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感。同时,环境的创造也应当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丰富学生的内涵并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创新课堂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课堂训练与知识扩展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反馈纠错、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纠正与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扩展,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时,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材料。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一一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让学生结合史料找出与科技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分析我国科技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安排他们在闲暇之余,自由组队到周围的居民进行观察访问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一来,能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激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课外的知识拓展,使初中生的眼界更加宽广,认识的领域更加宽广,创造能力得到加强。
三、引导拓展性阅读,增加积累拓宽视野
拓展性阅读也是为了积累和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从而为其有效独立解析历史创造条件。因为初中学生的生活圈子仍然比较小,其真正接触历史,其实仅限于家乡。家乡的材料虽然真实感性,但历史信息的涵盖面太过于狭窄。因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是增加其积累和拓宽视野的主要渠道。
比如,在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教材中提到“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但教材并没有提供更多资料,这样,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这两个思想家分别对中国、西方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搜集两位思想家的相关史料,从思想核心、著述及活动、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去展开拓展阅读。为其探究和解析人物、历史文化打下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和教学观念在不断地变更之中,给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历史学科在初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教育地位,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初中生解释历史、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颇有必要的。教师要多创建特色课程,体现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优势,从根本上激活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究中,最终实现综合能力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