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第三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2799
教育改革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回顾历程,不难发现,在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显著。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在摸索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以下,是我卓有成效的巧妙设计的片段。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
1、关于二十四节气教学: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都是农家孩子,我设计这样的问题:
师:你们的父母根据什么进行农业生产安排?
生:二十四节气。
师:......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二十四节气在小学学过,你们还记得吗?(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师:为什么这二十四节气能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呢?(学生表现出好奇),师指出: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中的24个大体固定位置,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总结这个历法是我国历法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师:那么,人们测定出二十四节气是在什么时候的呢?学生看书后答:战国时期。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水到渠成,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松理解掌握了这一重大历法成就。
2、关于扁鹊四诊法教学:
问:病人去看中医时,中医一般会怎么做呢?
学生(抢着表现):看人脸色、听人声音、询问病情、把脉。
教师适时点拨: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常用的四种诊断方法。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便是:望、闻、问、切。你知道这四诊法是谁总结出来的吗?很自然地便引出了扁鹊。
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引入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中接受历史,从而让学生上课有一种轻松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二、设身处地或角色换位
1、关于秦始皇巩固措施教学:
教师: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假若你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答:采取措施巩固统治。教师: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展开全面思考后回答。
这比直接去学习秦始皇的巩固措施要轻松一些!而且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关于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
教师:假若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你会首先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学生答:把所有的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教师:那么,秦始皇是怎样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的呢?很自然地引入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从而化难为易,减轻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让学生对这一抽象内容轻松理解!
巧妙创设情境,巧妙进行铺垫,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减轻理解上的负担,让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感!
三、分析课题或就课题提问
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题教学: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课题是……
教师:这个课题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大家便会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
学生:(踊跃回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问题汇总:西域在哪里?汉为什么要通西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是谁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哪里出发?最远通到哪里?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没有影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之间有没有联系?……
听着学生就课题提出的一个个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高兴极了,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呀!有了这些问题的提出,接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呢?
采用课题提问,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看,恰当的教学方法多重要!这无形中是不是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四、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1、关于从西域传入物品的教学
教师:葡萄、核桃、石榴这些水果在农贸市场能买到,但汉武帝以前的皇帝却吃不到。他们为什么会吃不到呢?
学生答:张骞通西域后,这些物品才开始传入中原地区。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轻易掌握相关的历史问题,而且还容易理解:张骞通西域后,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关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教学: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学生感受现今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
教师: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对本课的探究。
在这里,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五、引用经典诗词,揭示历史现象
在讲“赤壁之战”时,我示“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问:曹操的“志”是什么志向呢?他为此怎样做呢?结局如何?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通过分析,得知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为此他发动了“赤壁之战”,结果失败,说明了当时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通过分析,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把艰深的内容浅显化
关于北方民族交融表现的教学:
教师:南北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会有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现象吗?学生:会。
教师:这种现象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从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归纳后,教师进一步点拨:你能用类似“胡人汉衣”这样简洁的词语来描述各民族之间关系吗?
学生答: “胡人汉食”、“汉人胡食”、“汉人胡服”等。
教师总结: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通过浅显化的引导与解释,学生对民族融合这一复杂的问题便意会了,从而化难为易,轻易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农村普通中学的历史课时,创设情境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带领学生轻松地遨游历史世界,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学生在历史课上的感觉一定是轻松的,上历史课的劲头一定是十足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本着这些初衷,我尝试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巧妙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其实,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办法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发现!愿大家有奇思,巧设计,带学生轻松邀游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