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沉淀,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家国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坚持和继承的一种优秀的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的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的人文价值,从而培养出一种爱国的情感。让家国情怀,融入到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之中。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更是每位历史老师的使命。
DOI
作者张显萍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张显萍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沉淀,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家国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坚持和继承的一种优秀的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的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的人文价值,从而培养出一种爱国的情感。让家国情怀,融入到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之中。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更是每位历史老师的使命。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培养

引言: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但是,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对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家国情怀坏境构建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俗话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人民的心头。“家是最小的国家,国是最大的家族,我们是由成千上万的家庭组成的这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情结,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精神力量,是无数中华人民共同的爱国之心。以爱国为基础的家国情怀教育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初中生而言,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为中华人民服务。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百年育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践行学校历史德育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1.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家国情怀

通过对特定历史知识的反思与领悟,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而初中历史教科书则对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近现代历史,教科书从多个层面上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为培养初中生爱国情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一段反抗历史。中国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对内的反动势力,还是外来的列强入侵,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斗争,为寻求国家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引导[1]

例如,老师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时,老师在指导学生梳理时间、过程和影响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各个阶层在拯救国家的危机中所做的总结和总结。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体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国家的自强不息,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认识。再比如,在抗战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国共两党、海外华侨、全国人民的团结,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影响和指引,学生逐步理解为大家舍小家的价值选择,以及国将不保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深刻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作用,从国家的视角出发,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丰富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创造培养环境

由于受整体教学方案的影响,历史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常常是简略而简略,许多内容不详尽,介绍也不完整。单纯依赖教科书的学生,因为缺少丰富的感性材料来加深认识,缺少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思考的丰富经验,导致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陷入死记硬背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的辅助手段进行扩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为培养家国情怀创造有利条件[2]

例如,老师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时,老师通过对抗战英雄的具体描述,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角和广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当亡国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像,加深对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的感情经历,从而达到培养民族国家意识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录像的播放,注重对时间长短的管理,并将其合理地组织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这也是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还要训练学生独立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探索性工作,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

3.构建历史教学情境,提高培养效率

在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为此,应突破传统的束缚,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老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3]

例如,老师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老师们通过播放八国联军胜利后签订的一系列屈辱条约的录像,来激起同学们的愤怒情绪,并通过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后续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的爱国意识。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祖国的伟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家国情怀的情感,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历史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新课改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教师教育的普遍共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好学生参与的历史事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走入历史的殿堂。老师可以在课堂之前进行诸如“五分钟讲故事”之类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课堂上还可以安排同学们观看一些历史纪录片等;在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去游览一些地方的名胜。

例如,老师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时,老师们可以把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编成戏剧,让同学们去表演,亲身体验。此外,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老师还会组织同学们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资料,结合文献资料、网络等资料,使其更好地掌握和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国家、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盼盼.教育信息化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J].初中教学参考.2022(01):67-69.
  2. 谢碧琼.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03):69-70.
  3. 丘新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06):106-10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