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并施:助推多动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个案研究
韩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中心幼儿园 311255
一、案例背景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班的小朱却很少午睡,没有良好的午睡习惯,还会打扰到同伴。小朱,男,5岁,中班。他在午睡时会有各种小情况发生:把旁边幼儿的枕头扔到很远的地上;关灯后喜欢大喊大叫,引起同伴的注意。
《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能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面对经常不睡午觉的小朱,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他养成午睡的习惯呢?我对小朱进行了跟踪观察与研究。
二、问题呈现
情景一:我想小便!
午睡时间到,小朋友们纷纷去如厕洗手,准备进午睡室睡觉。小朱飞快地放好小椅子,直接冲进午睡房,也不换拖鞋,直奔自己的小床。他盖上被子躺好,嘴里大叫:“大家快看我!我躺好了!”等到小朋友们都躺下准备入睡时,小朱大声说:“老师,我想小便!”。
分析:好胜心强,午睡前准备不足。每到午睡环节,小朱总是表现得很积极,丝毫没有对午睡的抗拒。他能快速脱下衣物躺下,自己盖上小被子,并用喊叫的方式告知大家他是最快的、最棒的,内心渴求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关注。
情景二:咔嚓,火车来了!
孩子们躺下10分钟左右,小朱趴在床上看见老师在远处巡视后,他的嘴巴里发出“咔嚓咔嚓,火车来了”的声音,老师轻声提示。过一会又发出“咔嚓咔嚓,火车来了!”,还没熟睡的小朋友都被他逗笑了,他自己更加来劲“咔嚓咔嚓,火车来了,呜呜……”
分析:爱讲话,自我约束能力差。家访得知,小朱在家基本不午睡。偶尔的午睡,也需要家长陪睡很长时间,小朱总是安静不到5分钟。每当提醒他不要发出声音,他立刻答应,但几分钟后,声音又出现了。
情景三:老师,他踢我了!
小朱用被子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唯独把脚留在外面。过一会儿,睡在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他用脚踢我”。小朱立刻把眼睛闭上,一副睡着了的样子。我看见小朱如此重复了三次,问他:“你有没有用脚踢别人?”他摇头说:“没有啊,我睡着了。”
分析:没有午睡常规,打扰别人。小朱缺少良好午睡常规的培养,不知道在午睡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者他心里清楚,但却做不到。
三、理论依据
参考《指南》,我梳理了健康领域下4—5岁幼儿的午睡目标,并对比小朱的实际表现。对照目标,小朱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因此,我将培养的重点放在“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和“安静就寝,同伴间有相互协作的愿望和行为”上,设计出一份专属他的午睡习惯培养计划。
四、午睡习惯培养计划
针对小朱的特殊情况,我以“四力并施”为策略,开展对一位多动儿童的午睡习惯培养历程。
(一)家长之力:家园共育初达成
(1)上门家访,加速有目的的午睡了解。
综合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决定对小朱进行一次家访。妈妈反映,他在家里从不睡午觉,晚上睡觉时间不定,哥哥在家的时候都是玩到精疲力尽才睡。上学期间,会稍微早点睡,但他入睡时间较长,往往都要在床上玩一段时间,晚上11点的样子才睡着,妈妈都睡着了,他还不睡。
(2)家园合作,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向妈妈提出几点教养建议:1.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老师保持一致,不再过分溺爱、包容小朱。2.和小朱共同制定一日作息时间表,在家的一切活动都遵循表格的时间安排,尤其是睡觉时间。3.母子共同坚持,相互监督,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二)环境之力:习惯建立靠氛围
(1)睡前故事,引导入睡
教师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选择情节简单、与睡觉相关的故事,以大小适宜的声音播放。通过一些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播放睡前故事是很有助于午睡开展的。虽然小朱没有达到“睁不开眼睛”的状态,但是他非常认真的观看,从他意犹未尽的话语中得知他是投入进去的,不知不觉的培养了专注力,这一点也会对接下来的午睡提供一些帮助。
(2)调整床铺,辅助入睡
夏季里,班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床板上直接铺凉席睡,而这种方式让小朱觉得不舒服。和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里的床是床垫上再铺凉席。于是我请妈妈准备一个适宜的垫子,仿照家里床的舒适度,将垫子垫在凉席下,解决了“睡得不舒服”的问题。
(3)播放音乐,快速入睡
在幼儿刚入睡的阶段,老师播放轻音乐,意在让小朋友投入在轻柔的音乐氛围中,达到加速入睡的目的。芯芯和小朱原本不在午睡的状态,但经过老师的提示,两人能停止不恰当的行为,认真听音乐,为进入睡眠做好准备工作。
干预感悟:环境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通过睡前播放故事,打造出一个有“困意”的环境;入睡时发现床铺问题并及时调整,打造出一个像“家”的环境;午睡播放轻音乐,打造出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帮助小朱快速进入睡眠状态,逐渐培养起午睡习惯。
(三)教师之力:正确引导有方法
(1)发泄精力,睡得更香。
我利用了小朱好胜心强,事事想争第一的心理特点,让他去当爱心小帮手。获得职位使他开心,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消耗了他的精力,身体疲惫的状态下能快速进入睡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间接的培养他的责任心。
(2)适当鼓励,更有力量。
适当鼓励:“小朱做的真不错!”“你真的能做到,真棒!”,我在他准备放弃之前安抚了他的情绪,也帮助他树立继续做下去的决心。适当的鼓励要找准时机、鼓励具体的事件,一味的泛泛而谈只会浮于表面,效果不大。
(3)平心静气,磨炼心性。
作为一位多动的孩子,要注重培养他“静下来”的能力,优先选择桌面上进行的益智游戏和自主阅读绘本故事,既能锻炼思维启迪智慧,还能培养他极度缺乏的注意力。
干预感悟:在多种方法的实施下,小朱的午睡情况有了改善,入睡的时间渐渐提前,旁边小朋友告状的次数逐渐减少,有几次二十分钟左右时间就进入了梦乡,每一天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同伴之力:互帮互助共进步
小朱的午睡情况已经有一些进步,不单单要从老师的视角去关注、表扬,同伴的鼓励与认可更加有力量。在培养小朱午睡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权利下放给值日生,为大家创造机会发现小朱的进步。从同伴的角度出发,帮助小朱一改往日调皮的形象,这有助于他在班级里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时也让小朱知道自己好的表现是会被同伴认可的,不仅老师能发现他的优点,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也可以。
干预感悟:渐渐地,小朱能按时午睡,并且比其他小朋友入睡速度还快。他和班里的小朋友相处的很好,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和小朱做朋友,和他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小朱成了班里的榜样,这更加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五、个案成效
通过一学年个案追踪,小朱午睡习惯逐渐养成。
1. 能配合实施午睡计划。
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小朱能够积极配合计划活动的开展,提示老师今天是XXX时间,自己应该做XXX事情,并做好相应准备等待活动进行,不再需要老师去监督,从不听指挥到十分自主接受任务,这是他很大的转变之一。
2. 能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通过午睡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到小朱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表扬,使他的好胜心得到满足。现在的小朱,慢慢的养成了午睡习惯,不需要他人的表扬也能睡着睡好。妈妈也反映每天哄睡变得容易了很多,他自己有了睡觉的意识,再也没有出现头天晚睡,第二天不要上学的情况。
3. 能不去打扰其他幼儿。
养成午睡习惯后的小朱不再打扰其他幼儿,这使全班幼儿的午睡情况都更上一层楼。小朋友们开始亲近小朱,和他做朋友,小朱因此感受到同伴的温暖,收获共同游戏的快乐。有了同伴的协助与支持,更加坚定了他保持当前的午睡习惯。
六、研究反思
第一:家园配合需继续保持。小朱的午睡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但我们深知:好的习惯想要保持下去,需要坚持和毅力。平时要继续和妈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家中睡眠的情况,同时分享在园午睡情况,讲小朱的点滴进步,鼓励妈妈继续引导小朱睡觉。尤其是放假期间,离开了幼儿园规律的一日生活,生物钟混乱,此时更要经常提醒妈妈,保证小朱的睡觉时间和持续的午睡习惯。
第二:教师需提升专业能力。一个习惯的养成,除了家园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如何让孩子的午睡习惯从无到有,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我自己也经常思考,为小朱制定的计划有没有不妥之处?对于他的午睡习惯养成有没有更好的培养策略?师者,学无止境,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天一天,点滴的进步,汇聚起来就是习惯的养成。
相信不论是午睡习惯,还是其他的习惯,小朱都能逐渐拥有,逐渐向上向好。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伍香平 彭丽华.《幼儿园保育员工作指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