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四件法宝”

摘要 【摘要】摘要:家校沟通需要智慧,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掌握沟通的技巧极其重要。对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对家长,我们也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依据家长与学校工作的配合程度分为积极型、参与型、依赖型和漠然型四种类型,从而因型定策,巧用方法,让班主任能有一些家校沟通的思路与技巧,主动建立健康、长效的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共育,真正为教育助力。
DOI
作者杨梅梅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与家长沟通的“四件法宝”

杨梅梅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一小

摘要:家校沟通需要智慧,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掌握沟通的技巧极其重要。对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对家长,我们也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依据家长与学校工作的配合程度分为积极型、参与型、依赖型和漠然型四种类型,从而因型定策,巧用方法,让班主任能有一些家校沟通的思路与技巧,主动建立健康、长效的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共育,真正为教育助力。

关键词:家校沟通  四种类型  共同成长

班级管理是一张“网”,“网”上丝丝相连,线线相牵,细细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梦想,而班主任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这个“结”,既是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连接家校的纽带。班主任主要有两大交流对象,一是学生,二是家长,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是与学生交流更难,还是与家长交流更难呢?毫无疑问,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赢得了家长,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合即兴,离则衰”,班主任和家长不该是两只分离的拳头,而应该是两只握紧的手,互相补台,默契配合,从而实现“百般红紫共芳菲”。

但如今作为班主任的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跟家长的沟通越来越不容易。对班主任,家长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些积极拥护、有些冷眼旁观、有些一味依赖、有些不屑一顾、有些期望过高、有些偏袒孩子、有些质疑老师,那原因出在哪儿呢?我们应该如何赢得家长,促成家校合力呢?每一代人都有时代的烙印,而现阶段的家长普遍有一个共通点——85后。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5后普遍接受过较高的教育,拥有着优良的素质,他们擅长接受新鲜事物,普遍重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他们不但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也十分关注孩子自信心、兴趣、品质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隔代教育溺爱问题、忽视家庭教育、压力大过度焦虑问题、重视个性而忽略规则意识等问题,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究竟是把家长当作对手还是助手?是做1+1 >2的加法,还是做1-1=0的减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带班育人中坚持一种方法:求同存异——取其所长。依据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程度,我把家长分为四类:积极型家长、参与型家长、依赖型家长、漠然型家长对于不同特点的家长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积极型家长

对于与老师密切配合的积极型家长,我需要取其智慧。

积极型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度是最高的,与老师的节奏是最合拍的。如何取其智慧?

(一)建立班级智囊团

 积极配合型家长,可以化为班级的智囊团,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形成班级建设的向上力,把班级这艘航船驶向更广阔的前方。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在班级事务中,我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家长的思维源泉却是无限的。在一次校级运动会的入场式筹备过程中,我从班级中选取了5-6名家长组成一个智囊团。我先把开幕式的主题理念给大家说了一下,接着大家共同拟定了选取书目的方向,然后给大家两天时间思考,每个人制定一个入场式方案(包括我自己),最后讨论决定希腊神话故事“木马计”为出场式。在整个过程中,我真的能感受到大家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为我的班级运行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二)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

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他们来说说与自己职业、经历所知的有关内容。既开拓了孩子的眼界,也让班主任走近了家长,同时让家长走近了老师,走近了教学,让家长感受到了教师一天工作的繁琐和要上好一堂课的不易。有了家长的信任和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才会干劲十足,才会更加出色。

良好的家校合作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实现有“学术味” 的新型互动,可以促进师生、家长的共同成长。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这样能产生倍增效应,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参与型家长

对于愿意配合老师的参与型家长,这是班级的主力军,我要取其正能量,表扬做得好的地方,建立良好的班风。

(一)为家长颁发证书

利用每次开家长会的机会给一直以来支持学校工作、对班级有突出贡献的家长颁发证书学生们良好的行为表现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我们家长也不例外,大人也需要肯定与鼓励。班主任及时表扬家长的一些优秀的教育行为、对班级和学校的贡献,是对家长莫大的鼓励,他们会像小学生拿到奖状时那般兴奋、激动,也会激励自己继续为班级做贡献。正能量的家长可以在班级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优秀家长的所言所行,对其他家长也有着一定的表率、示范作用。为家长颁发证书这一举措对于那些平时不太热心班级事情的家长而言,是一次触动、一次引领,他们也会优秀的家长学习,为班集体服务。

(二)让家长参与活动

参与感很重要。参与了活动才能有所了解,因为了解,所以理解。班级要开展精彩活动,烹饪课堂、元旦迎新活动、运动会…… 这些活动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分工合作,感受班集体的荣誉感与成就感。85家长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重视孩子的校园生活,更有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邀请家长深度参与校园生活,能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增加对班主任工作的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更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和谐的氛围。

三、依赖型家长

往往有这样的家长,拉着孩子到你面前说:“老师,我这孩子交给你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任凭你教育,我绝不袒护!”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会被她的真诚和信任所感动,但同时也会感到不安。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够成功吗?家长想法的背后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同样作为教育引导者——家长的失职。对于这类型的家长,我要取其信任。

(一)达成共识——教育是双向的奔赴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应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重视起来;

因此,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能把家庭当宾馆,把自己当保姆,只管孩子衣食住行,放弃或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作为传授知识主体的老师,当然更不能只管教不管学,把辅导的责任分摊给家长。家长想要好孩子,教师想要好学生,双方要勠力同心,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助力孩子成长。老师与家长是合作关系,孩子的教育,家长不能缺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二)给出可操作的方法

依赖型家长其实有一种非常可贵的特质——信任老师。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可以抓住信任这一点,学会引导家长如何加强自身学习、如何汲取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平时可以推荐一些育儿书籍给家长看,也可@一些有价值的网上文章共同学习最好是一些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干货。我们在引导家长学习的同时,其实孩子也在跟着进步。

同时,我们与家长交流时,不能只说问题,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是让家长信服老师的重要路径。不仅如此,平时布置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配合的工作时,尽量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指向要简洁而明确。

四、漠然型家长

对于事不关己的漠然型家长,我要抓住其家长的身份,传递出老师的难处,不卑不亢,传达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这对于持不同意见而又要在一起合作的人来说极其重要。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切实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才不会轻易产生矛盾,从而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从情感的角度说,可能不存在任何一个甩手家长,因为高尔基说: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现实中,确实有因各种原因而不管孩子的家长。因为我们很多85后家长只是本能地在爱孩子,而不是智慧地爱。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家长不管孩子?大概率是理念不同 。老师和父母的关注点有些是不一样的。家长可能更多关注在孩子成绩好不好、开不开心、有没有被欺负,老师也会关注这些,只是在与家长反馈中可能更多是习惯怎样、学习状态如何。试想,大家在意的点都不一样,如何形成教育的合力?对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何达到双方的平衡就很重要了。

(一)、要清楚家长关注孩子的点在哪儿

 面对家长不管孩子的现象,要切实了解清楚,弄清楚原因,然后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有些时候,家长不愿意管孩子可能与我们的要求有关,比如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沟通的方式是否恰当,家长能否有合适的渠道及时了解我们的要求等等。遇到家长不管孩子,最初可以降低要求,不用管质量,先保证数量,家庭作业一定督促孩子完成,真不会的可以空着,留着到校老师讲解。同时,要清楚家长关注孩子的点在哪儿,思考怎样让家长关注的点和老师关注的点找到一个衔接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不配合老师是他的损失,是孩子的损失,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会顺利很多。

()抓住教育契机让家长信服自己

班主任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不可避免地会与家长存在一些分歧,这类分歧若能及时处理,适当补救,则可拨云见日、重归于好,形成教育合力。反之,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引起信任危机、心生怨气,为后面的教育带来阻力。漠然型家长本就对老师及学校教育工作不太感冒,若是敬而远之、疏远久了,应该不是好现象。山不来,我便向山走去。我们要掌握交流的主动权,让我们的工作被看见,让我们的付出被看见,让我们的心意被看见,时间久了,家长发现我们是真心为自己的孩子好,试问,他(她)还怎么会漠然呢?

班上有个叫宏宏的孩子,来自一个离异再婚再育家庭,母亲本就对他的学习不抱期望,生了多个孩子后更是放任自流。家长的放任导致了孩子的放纵,不做作业、不听课、与同伴发生矛盾成了家常便饭。面对这种情况,我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聊孩子的将来、说孩子的现在,聊我的努力、说他的微小进步,尤其是在孩子一次在学校“闯了祸”时,我和家长一起解决问题,不指责、不推责,拉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慢慢地,家长接纳了我的“告状”,觉得我是善意的,虽然内心估计有点烦我,但行动还是有的。对这类家长,我们的要求不宜太高,能达到一个心里的及格线就可以了。它不一定会称为班级的助力,但尽量不成为班级的阻力。

(三)指导家长提升管孩子的能力

家长的专业教育水平普遍不算高,开车都需要拿驾照后才能上路,家长却都没有经过培训拿到合格证再生育孩子,尽管育人比开车难得多。现在社会都重视培训孩子的技能,所以培训如何做家长很有必要。从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看,要有专业性的培训,可以利用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培训,设计好课程,做好项目化、系统化的培训。也可以利用家长会、微信群进行指导,当然,还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培训家长,如组织适当的家长交流会、小范围的研讨会等。这样海量的育人熏陶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家长对孩子,往往是情感重于理智,而教师对学生,往往是理智重于情感。我们进行家校沟通的意义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接纳,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而后达成共识,携手共进,真正发挥教育整体的智慧。教育,就是找到一个人的“生命方式”,就是借助家长的力量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朱永新先生说:“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爱世界的最佳办法。”希望我们能通过自我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通过自我进步,丰盈孩子的世界;通过美好自己,最终美好世界!愿每个从班级走出去的孩子,都活成自己喜爱的模样。愿每个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永远灵动美好。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老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8PPP.

2赵承红.家校联动.合力育人中国教育学刊,[J].2023.10.10.

3马忠虎 .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庞雪群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2012(4):19-2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