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徐嫦娥
云南省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实施“双减”政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以期为教育改革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双减;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许多学校存在明显的不足。科学是一门需要实际操作和观察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和实物模型。然而,由于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导致科学课堂的教学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教师可能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科书,而忽略了科学教育的实质。其次,教学方法的传统性也是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缺乏课堂拓展,科学与生活脱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材中的内容,还应注重课堂的拓展,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课堂拓展的重要性,很少甚至不进行课外延伸,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知识点,避免过多过杂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例如,在教授动物分类时,可以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深入讲解,而不是简单地列举大量的动物种类。
2.整合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例如,可以通过播放动物的视频片段、展示动物的标本或模型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贴近学生生活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天气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如云彩的形状、风向的变化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和贴近学生生活等方面的优化,可以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巧用自制教具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除了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外,教师也可以发挥创意,自制教具或开发低成本、高效果的实验,以丰富科学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授《光的折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个简单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用一个透明的水杯,将一支铅笔放入水中,让学生从侧面观察铅笔的变化。学生可以看到铅笔在水中弯曲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低成本、高效果的实验。例如,在教授《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橡皮擦、尺子、铅笔盒等,在课堂上进行摩擦力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拉动这些物品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通过改变物品表面的光滑度或重量来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这些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教师可以创新教学资源,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以“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可以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下的世界。接着,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的感受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细胞、细菌等,从而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初次接触显微镜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微观世界的奥秘。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拓展科学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双减”政策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外拓展活动。这些活动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选择简单、有趣、有意义的实验素材。同时,教师还应确保实验步骤和内容具有常规性和普适性,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设计的实验活动应强调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以“神奇的能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探究不同能量的转换: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探究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手摇发电机发电,观察灯泡的亮度,从而理解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观察水温的变化,从而理解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能量的转换原理。
2.调查家庭能源消耗情况: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能源消耗情况,了解家中主要消耗哪些能源,以及这些能源的消耗量和费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3.制作简易太阳能玩具: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玩具,如太阳能小车、太阳能风扇等。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神奇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双减”政策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2(32):60-62.
[2]程丽鹏.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措施探讨[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36):02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