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年读者视角的《呼兰河传》文本解读与阅读推荐

摘要 【摘要】摘要:《呼兰河传》是一部结合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进行回忆叙事和直观描写的文学作品。其之所以被归为儿童文学,是因为它在艺术特色上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读来不仅简明有趣,更有无限回味的余地。优美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呼兰河传》斩获少年读者兴趣的关键,也是其能成为新课标必读书目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少年读者视角,对《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风格及中心思想进行文本解读以及面向适龄读者的阅读推荐。
DOI
作者唐建清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0月20期
出版日期2023-12-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少年读者视角的《呼兰河传》文本解读与阅读推荐

 唐建清          

 眉山天府新区北斗小学 

摘要:《呼兰河传》是一部结合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进行回忆叙事和直观描写的文学作品。其之所以被归为儿童文学,是因为它在艺术特色上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读来不仅简明有趣,更有无限回味的余地。优美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呼兰河传》斩获少年读者兴趣的关键,也是其能成为新课标必读书目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少年读者视角,对《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风格及中心思想进行文本解读以及面向适龄读者的阅读推荐。

关键词:呼兰河城;萧红;少年读者

一、文本解读

《呼兰河传》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所创作的一部不朽名作,被矛盾称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也被列为教育部新课标必读书目。撇开文学界对此书深度解读出的国民性、女性意识、国家意识等等标签,作为儿童读物的《呼兰河传》具有语言简练优美、修辞生动形象、意境开阔明朗、故事丰富动人等特点,体现了自然与世界、自由与成长的永恒主题。

(一)北国小城

援引书中原句“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本书的第一章围绕这一主题写到了呼兰河的寒冬、街道、学校、麻花豆腐之类的吃食,特别写到了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和给死人烧房子的扎彩铺。

严冬的触角伸及到呼兰河城的每一寸,萧红的铺叙没有半句是无情景想象空间的。“小狗冻得夜夜叫唤,哽哽的,好像他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其中萧红重点描写了一个买馒头的人,他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赋予了严冬生命力。呼兰河的街道是特别的,因为那些不挂招牌的店铺自古就门庭若市,而牙医诊所好似洋玩意儿的广告牌却格格不入,门可罗雀,足以见得呼兰河人与世隔绝、呼兰河城封闭狭小。而那火磨院子、两个学堂、几座庙等等,逐渐填满想象的空白,勾勒出呼兰河城的大致轮廓。麻花、豆腐,这两个呼兰河城的“招牌”食物,是人们平淡生活的一点调味剂,在母亲追打孩子、穷人打牙祭的插曲中诠释意义。这些卑琐的日常、卑微的人物,同着日复一日给人们带来“闹剧”和“瘟猪肉”的大泥坑子,还有那塞满体面纸衣、恢弘住宅的扎彩铺子,腾腾升起烟火气,构成了独特的北方小城风光。

第一章绘出了整本书叙事的大调子,巧妙运用各种描写,将环境、人物、叙事、作者的思考铺展开来,令人读来犹如将从未想起的场景突然套现,仿佛那不是萧红的童年,而是所有读者被萧红密封而又忽而归还的记忆。

(二)风俗人情

再次援引书中第二章原文“精神上也有不少盛举”,这一章主要提到了一些封建传统习俗和节日,如生病跳大神、给死人放河灯的盂兰会、野台子戏、逛庙会等等。

萧红详细描述了请大神的来龙去脉,将这一传统风俗呈现得淋漓尽致,又感慨到:“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由此可见,跳大神虽说是新奇、热闹、令人紧张激动的,但萧红洞穿了这其中的弄虚作假,于她的文字中呈现一种回味的悲凉,引读者思忖和感叹。除此之外,河灯点缀长河的盂兰会、有吵有笑还顺带相亲的野台子戏、众神也难逃“重男轻女”的庙会等等,也是由这清新干练的文字中映射出呼兰河城的万家灯火、街市节庆、人间百态。

第二章渐入佳境,萧红描绘出她记忆中的呼兰河城的风俗人情,少年读者虽难以体会到其中对于封建迷信的讽刺和作者的孤独心绪,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陶冶和启迪,并且陶醉在萧红干净凝练的文字所创设出的独特意境中。

(三)祖父和家

  第三、四章分别讲到了萧红童年的玩乐时光。不管是在妙趣横生的后花园,还是在与祖母和母亲斗智斗勇但又充满冒险和新奇发现的家里,都有祖父的身影,这个“唯一疼爱自己”的亲人。

  萧红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她童真岁月里的纯粹美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在祖父种菜时随意玩耍、嬉笑问答、有时还捉弄祖父……在那随意率性的文字之中,读者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自由、安宁、恬静、甜蜜的世界。没有一个孩子不向往蓝天,不喜欢午后蝈蝈的鸣叫,不羡慕种着各种果树花草的园子,不热爱搞怪和嬉戏打闹。祖父的园子里盛着自然的情趣,藏着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储物室,里面有不少新奇的宝贝,运气好时还会找到糖果,在这样一个神奇的藏宝洞里,孩子们能够探险一整天。这,也是《呼兰河传》吸引少年读者的别样魅力。

每个孩子都有亲密的长辈。而对于萧红来说,祖父便是“这个家里唯一疼爱自己”的亲人。祖父教“我”念诗,耐心而循循善诱;祖父给“我”烤小猪小鸭,满足“我”的馋嘴;祖父陪“我”胡闹,一起度过那冗长而燥热的夏季。萧红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侧面抒发了自己对于家的情感认知,并且对比其他家庭成员和自己的交集,读来让人感觉文中的“我”近在眼前,仿佛是自己一个亲密的玩伴,仿佛这个“我”就是读者自己,拥有相似的心境、体验和态度。其实,这都是成长中的点滴,于萧红,于文中的“我”,于少年读者,皆是如此。

第三、四章的语言更加儿童化,特别是融入作者的心理描写,让文中的“我”具体可感。并且写祖父的园子时,萧红的语言更是在诗意之上突显出一种可贵的真实、干净,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在娓娓道来。

(四)人世纷繁

  剩下的三章,萧红以立于儿童本位的视角而又高于儿童认知的理性描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人的遭遇或人生。

小团圆媳妇之于少年读者,犹如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娃娃新娘之于青年读者,二者具有同样的可爱之处和凄惨之伤。少年读者已经能够接受这种类型的叙事,对于残忍的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尺度。最重要的是引导少年读者理解造成悲剧的根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封建和无知),而不是局限于对某个人物角色一昧厌恶或者仇恨。团圆媳妇的悲惨、有二伯的市侩、冯歪嘴子的坚韧,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呼兰河城的代言。

在这三章中,甚至在整本书中,萧红融进了许多人生哲理以及对世事人情的叩问。如“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已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或是借他人之口,或是归于议论,或是藏进心理描写。这些是《呼兰河传》作为一部经典作品有待进一步深度思考的地方,但却也不会造成少年读者的阅读障碍,反倒是雁过留影,留给少年读者思考和回味。

二、阅读推荐

  适读年龄:1112~18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封为文学洛神,在本书中,与你一同回到呼兰河城的童年,用童眼打量自然与世界、用童心丈量自由与成长。

  你看过白雪皑皑的雪乡,可曾听过那被寒冬冻裂的地皮吞掉馒头的说法?

你见过童话故事里把什么都能吃掉的沼泽,可曾听说有一条叫东二道街的的街道上有个大大的泥坑子,不时地为人们提供廉价猪肉?

 “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天空的颜色真是千奇百怪!跟小萧红比一比,看谁说的颜色名词儿又多又形象!

 蜻蜓、蚂蚱、蜜蜂 你家的园子里可也藏着这些好朋友?天空又高又蓝,凡是在太阳底下的,都是健康漂亮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这样的时光该是多么惬意舒适啊,好像一闭上眼睛,就坠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一切都不用管,什么也别想 

 快让我们一起钻进萧红用她那优美的文字搭建起来的可爱世界吧!

参考文献

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陕西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9.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