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 【摘要】摘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形式应多样化生动化。
DOI
作者田旭红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田旭红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象耳初级中学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形式应多样化生动化。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对怎样产生创新思维,有这样的一些说法,有的说创新思维是习惯于多思形成的,凡事都要往多方面去联想,想象,爱联想,想象,必定会在脑子里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由厚积薄发的规律,于是产生创新思维。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看见一件事就只储存了那件事,积累的速度慢,积累得少,要想遇事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很难的。有的说一个人爱思考与不爱思考是先天形成的,产生不了创新思维是没办法的。综合以上两种说法得出,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进行创新教学,使不爱思考,不善思考的学生变得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那么怎样的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出这种好思考的习惯呢?那就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了,创新思维就易培养起来。下面具体来谈,从具体问题入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思考讨论问题是方法之一。我们知道,学以致用是学生成就感的体现,学了一种新知识,总想应用一下,看是否成功。遵循青少年这种心理规律进行打破传统常规教法的形式,开展数学民主,采用生动的多样方式进行。例,学生学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总想利用这种性质去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看看能否成功。教师要给予机会,有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外找一处有障碍物(比如一条河,大河小河都可)的地面,让学生设计测量宽度的方案。前提是不能过河,只能在河岸一侧进行测量。其中有小组同学选择到了一个大约有100米宽的河流,要测其宽,用“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去测算吧。这个方法,课本上的题中,练习过,但那是纸上谈兵,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还要研究实际的情况,眼前情况,河这岸是陡峭的岩壁,岸上只有很窄的一条路,把这里的情况当作一张纸,纸上能画出那条河能在河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但却没有地方画出另一个相似三角形来,纸上的演练就用不上了。于是组长发动大家群策群力进行讨论,各种设计纷纷出来。一、在对岸找出一个点,在本岸确定一个点,两点之间就是要测的河宽。过本岸这个点作河宽的垂线(沿河岸画出,选距垂点二米的地方确定一点(距离过大过小不便操作),虚设这点与对岸那点的连线,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再在本岸上画一个相似三角形,但后面是岩壁,就凿出一块平地来画。评析:这种设计是对纸上作图的死搬硬套,虽原理正确但不可操作,不是创新思维;二、作这个设计同学们认为有可操作性。河上的直角三角形与前相同,本岸有岩壁不能作图,可以在另外的地方找出一块能作图的平地。这就打破纸上谈兵的死匡匡,是创新思维的运用。三、用现代激光测距仪往对岸照射,瞬间得出结果。这个设计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说那是把别人研究出的数学仪器当作自己的能力,不知道本次作业的目的所在。四、用拴着细绳的箭头射向对岸,再将其拉回量出长度即可。这种方法符合原理,但工具难觅,可操作性不大。五、依照河上作的直角三角形,在一张大纸上作出相似三角形,再进行相关计算,比去找一块平地更方便。讨论的结果,同学们赞成第五个方案。认为这是便捷的富于创新性的思维方案。评析:这场讨论课虽是某课外作业小组的活动,但它体现了如下意义。一是数学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施行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是打破三中心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是培养能力的教法。二是培养以发散思维为基础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这就是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例:关于一题多解的讨论。常规教法是由老师把同一道题的几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认为这就培养了学生掌握更多武器就增强了能力。但这仍然是教师中心的表现,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学生只是学到了方法,而没有培养起创造方法的能力。那么一题多妥解的题应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呢?有位数学老师是这样教的,展示以供借鉴。例:这位老师抛出一道题,如男女工人共20人,共做20个工件,男工每人做4件,女工4人做1件,问男女工人各多少人?此题若在小学出现,学生只能在算术领域去解决,但到了初中阶段,就扩展了解法领域了。老师让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用算术方法解的,有用方程来解的。算术方法又有打包法和假设法。方程法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的。老师把几种解法公布在黑板上抽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比较、研究,看看哪种方法快捷,这叫条条道路通北京,但总有一条最快捷。从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特色。当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会一下子找到快捷解决的办法。各自开动脑筋找解法的过程就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思考的过程,他们集思广益,不但培养了掌握解题武器的能力,更培养了发现那些武器,制造那些武器的能力。这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创新教育。又例:对学习方法的探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数学是抽象学科,每个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都是好的方法,老师不能确定,照理说适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但即使是感觉适合自己,但是否就没有比这更好的呢?仅各自冥思苦想不行,还应通过大家交流互相借鉴,修正或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方法中的创新思维。比如有个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学习方法,习惯于原封不动地照搬老师讲的方法。有时用得不顺也只怨自己没掌握好。但通过与同学们讨论探索,从别人的方法中他开了窍了,发现老师讲的方法是针对普通学生而言,并不针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了。总之,培养创新思维,就用创新教法去培养。

又例:有位数学老师要同学们谈创新思维的感悟,有个同这说:“实践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这个命题是否正确,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们调动起对生活的回忆。最后大家认同了这种观点。他们的例证之一:一个同学说,学习数学好比行路,有一次他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但到了一条河边,无船无桥,望而生畏,退缩而回吧。那根本就过不去了,而他勇敢地实践。凭游泳本领到了对岸。这就找到了创新方法,此事中虽没涉及数学,但给同学们以启示:遇到一道数学题要先做一遍再找其它解法,才有可能。如果根本不做,就绝无创新方法可言。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