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

摘要 【摘要】摘要:二十大的成功召开,表明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想要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必须要重视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通过创新驱动促进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内涵发展,可以有力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DOI
作者刘柳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2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

刘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10004

 

摘要:二十大的成功召开,表明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想要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必须要重视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通过创新驱动促进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内涵发展,可以有力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内涵式发展

当前,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难以在日常的党建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究其原因,是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非常陈旧,只是片面地注重理论知识,沿用刻板的说教模式来片面地研究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难以结合现实社会环境,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久而久之会让人觉得党建工作内容空洞、不切实际。长期下来,学生和教职员工都会产生对党建工作的抵触情绪,不能保证高校教师“支部+”建设目标的正常实现。此外,许多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教育装备相对落后,更新不及时,不能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仍以各种传统书籍文字和教学大纲为基础,难以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尽快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和丰富党建工作的宣导内容,以增强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党建工作主要功能对于教师队伍的吸引力。

1新时代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内涵分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实施的基础,同时也是高校党组织和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关键枢纽,对于高校教师“支部+”建设体系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组织支撑。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把学习教育制度化,建立学习型的党组织。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展现基层党组织具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着重推动党建工作的实施与建设,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提升全体党员的综合素养,对于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来说,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党员以及教师党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起到带头的作用。探索基层党组织年中和年终考评制度,把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评优的一个重要参考。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成功取决于选拔任用方向的正确性。高校党委需要严格践行相应的干部标准,突出政治原则,制定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流程,不断完善任选制度并配合相应的部门,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综合分析机制与廉洁认定机制,真正落实贯彻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把握好“关键少数”。要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一把手,加强实训和分析研究,不以年龄、资历论,重视对于青年干部的培养,不断优化和完善培训机制,采取老带新、上级带下级的培训模式,推动高校干部培养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发展。

2新时代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发展路径探究

2.1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加强对高校教师“支部+”建设组织的管理力度,意识到党组织对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具有的监督作用。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需要切实可行的党建制度作为有力支撑。在制定有关的党建制度时,要多听取党员的意见;有关制度的执行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完善;此外,要把制度落实到位,形成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行为规范。全面实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高校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宣传党教育有关知识,同时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高校要加强对于高校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入党的同学需要进行再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一名党员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以理论教育比较而言,高校更应该注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主流思想。

2.2创新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组织建设

高校党员的工作以教学为主,在开展党建工作时,要把这一要素纳入进来,才能真正发挥党建作用。高校在发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党员教育工作全方位的落实到位。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于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并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网络移动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是网站来发布一些关于党建工作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教师和全体党员都能主动参与到高校教师“支部+”建设活动中,相互交流,为高校的党建工作出谋划策。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与信息化技术具有交互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提供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发布信息、高校教师“支部+”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以及高校教师“支部+”建设研讨等相关服务,从而大幅度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优化党建工作的效果,促进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模式的不断发展创新。

2.3严格把控党员的准入标准

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的开展形式并非单一固定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推动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现在互联网出现了智慧党建与互联网+党建等多个新名词,在网络信息时代中,人们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加强日常的沟通交流,而党建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搭建移动端平台,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时,需要妥善平衡考核与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对高校学生进行考核能够满足学生党员素质的基本需求,对学生进行党建工作的培养是保障学生党员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进而使其在制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使高校的党建工作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建立科学可行的党支部管理制度,使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能够遵循相关规划顺利实施。在考核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面貌、思想信念、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要做到质与量的统一,要对学生的入党要求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促进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现阶段高校教师“支部+”建设工作要以现代化为中心,与我国执政能力和执政体制的现代化相适应。高校党组织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生活建设和党员作风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现代化。高校要从党性修养入手,推进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重点突破,解决难点问题,提供新思路,引入新机制构建高校教师“支部+”建设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晚春. “一主题、两围绕、三提升”的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方法与路径[A].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480-482.

[2]李文荣,李彤,李春艳. 基于“智慧党建”的高校支部量化考评体系构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266-267.

[3]李梦玲. 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04):81-84.

 

  • 相关文献